暑期三下乡:畲乡风情幸福景,绘就八井新风貌

作者:倪鑫乐、林铭琦、曾淞鸿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暑期三下乡|畲乡风情幸福景,绘就八井新风貌
2023年7月11日下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团务中心“芳华待灼,踔厉奋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第三站来到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进行调研,在拥有丰厚畲族文化底蕴的八井村感悟乡村振兴之路。
访八井畲乡,寻振兴之路
2023年7月11日,实践队来到八井村村委会对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同志和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进行采访,进一步感受畲族文化魅力。随后实践队队员们就八井村的基本状况同两位书记进行访谈。据两位书记介绍,八井村是一个传统的畲族村落,作为1953年国家开展畲族民族成分识别调查工作所确定的首批三个调查点之一,畲族历史文化保留完善,至今八井村仍有部分居民完整保留畲族人民的习惯。八井村现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医药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同志作为畲族医药非遗传承人,详细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畲族医药的历史,加深了实践队队员们对畲族医药的认知。

图 1 实践队采访八井村村干部郑世豪和雷可寿  许鹭宾  摄
乡村要振兴的关键是人才的引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践队队员们在对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的访谈中得知八井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资源严重流失。针对八井村目前现状,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为解决现状,八井村不断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环境,对返乡青年进行政策补贴,尽可能吸引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在八井村政策的扶持下,有一位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对此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给予实践队队员们寄语:“近年来经济形式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敢于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积极投入乡村建设”。实践队队员们表示自己应当努力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乡村振兴之中。
非遗文化成明珠,照亮畲乡振兴路
八井村有着丰富的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八井拳作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出名。八井拳又称“八井畲家拳”,是吸收南少林而自成体系的拳术,其传自于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两兄弟。八井拳有着“形威、力猛、马实、手狠”之鲜明特色,一套动作施展下来,见其肘臂开合伸缩无定,指掌若钢刀、若铜锤、若虎爪、若鹰喙,削拨顶托,绵密迅疾,而身形随之自由扭拐,恰似龙游于水,虎行于路,体现了畲家拳术技艺之精湛。八井拳的广泛传播,提高了乡村知名度,为乡村振兴打出特有的“八井拳”。除了特有的八井拳,畲族医药也是八井村特色文化之一。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是畲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治病经验而形成的独特技艺,并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医药的畲医验方及畲药方面高效价廉,简洁方便,四季可采,在治疗内、外、眼及跌打损伤等常见病方面有着许多秘方,对疑难杂症专科病也有突出效果。畲族医药存在一些不成文规定,畲族医药传承人认为在12:00时刻人的火气过旺不宜看病,并且认为人的穴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变。在雷书记的介绍下,实践队队员们对畲族医药的由来及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图 2 八井拳展示图  许鹭宾  摄
在历史中回望,倾听传承跫音
据了解,福建省具有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位于罗源县的八井村就是畲族文化传承地之一,下午16时,实践队队员们跟随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同志来到畲族技艺传承馆进行参观,值得一提的是,畲族技艺传承馆中配套现代化影音科技,结合线上罗源民族文化展示厅推动畲族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畲族文化的丰厚底蕴,感悟畲乡的别样风情。
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同志向实践队队员们介绍畲族服饰。畲族服饰从颜色上看鲜艳多彩,以红、黄等颜色为主,其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黄色象征着丰收和富贵。畲族服饰用料考究,制作工艺精细,以凤凰为装饰图腾,透露出畲乡的欹嵚历落。畲族妇女旧时服饰的特色多为凤冠、花边衫、花鞋。在畲族传统习俗中,畲族妇女在不同年龄阶段佩戴各式凤冠,但随着生活逐步现代化,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图 3 雷可寿同志向实践队介绍畲族服饰 许鹭宾 摄
走出畲族技艺传承馆,在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走进了畲族历史记忆馆,深入感悟畲族的民族记忆。据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介绍,在隋唐时期,畲族先民已经活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的广大区域,历经100多年,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可见,八井村畲族的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畲族文化根基。
作为拥有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畲族同样拥有其独特的婚俗,婚礼仪式囊括畲族的歌谣、舞蹈、习俗、礼仪和信仰,是畲族特色的传承载体。畲族的婚礼分为送亲和迎亲两个阶段,迎亲阶段的“男子行跪拜礼,女子不行跪拜礼”习俗最具特色。相传畲族祖先忠勇王因战功被招为驸马,公主在拜堂时特免跪拜之礼,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对于这样的传统习俗,八井村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了名为“罗源民族文化展厅”的智慧云平台,以云展厅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包括婚俗文化在内的各种畲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进一步提高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畲族文化根底深厚,在记忆馆内,驻村书记郑世豪同志从清朝平乱名将“蓝氏三杰”蓝理起,讲述“天下梨园都总管”雷海青、“筹合宗匠”蓝鼎元等畲族历史名人,进一步加深实践队队员们对畲族民族历史的认知。同这些名人并肩的专用名词“样式雷”也源于畲族,一门祖孙七代的建筑作品包括一坛、二宫、三山、三海、五园,我国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样式雷”世家留下的相关建筑文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是国家珍宝,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

图 4 实践队队员大合影 许鹭宾 摄
闲暇之余,实践队队员们踱步在畲族历史文化长廊里,体验畲歌点播、八井拳等特色项目,领略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队员们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八井村以充沛民族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全方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八井村文旅产业更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漫漫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更应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特色文化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动态等实现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17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安师学子三下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为
  • 寓教于乐在课外,助力振兴在未来
  • 寓教于乐在课外,助力振兴在未来
  • 2023年7月17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紫薇花”萤火虫志愿服务队相应国家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湖北省十堰市骆庄村小学
  • 大学社会实践 07-17
  • 深入基层,助力振兴
  • 深入基层,助力振兴
  • 2023年7月16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紫薇花·萤火虫暑期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骆庄村小学开展三下乡以“助力乡村振
  • 大学社会实践 07-17
  • 爱心携手,公益同行——北京科技大学归蜀圆梦小队
  • 寻梦之旅,肩负使命
  • 寻梦之旅,肩负使命
  •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生的回信中强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在这
  • 大学社会实践 07-17
  • 南工数艺学子三下乡:推广普通话,促进乡村振兴
  • 赓续爱国旗帜,探索红色教育
  • 赓续爱国旗帜,探索红色教育
  • 习总书记谈爱国教育时强调;“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
  • 大学社会实践 07-1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