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领会习总书记的教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安阳师范学院“赓续红色血脉—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宣讲团于2023年7月走进红旗渠故地,探访红旗渠,寻访修渠人,聆听太行山下漳河水中红色源流与传承的故事。
历时近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便是红旗渠这项伟大工程下孕育的结晶。
重走红旗渠,实践出真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为了实地体会修建红旗渠的艰难条件,感受修渠前辈的艰苦奋斗,7月1日宣讲团成员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宣讲团成员穿越红飘带,重走青年洞,来到红旗渠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等地,同时也深入红旗渠,对红旗渠最原始的渠身进行实地探索研究。在三天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红旗渠的史料和文艺作品,深切感受到了为何红旗渠被称为“劈开太行山”的一项壮举;同时也通过访任村镇的野渠对红旗渠修建条件进行了更直观的了解。
(图为宣讲团成员重走红旗渠,于青年洞的合照)
对任村镇红旗渠干渠原始渠身的实地考察让我们最为印象深刻。红旗渠依山而建,同时破山而开,山体坚硬,山路崎岖,身临其境,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修建红旗渠的不易。渠岸不足1.5米,抬头便是峭壁,俯首便是数丈高的悬崖,河流湍急傍山流淌,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老一辈修渠人便是这样一钎一凿、开山掘洞将漳河水引入林县,更让人感慨修渠之艰苦和修渠人精神之坚毅。
寻访修渠人,再悟来时路
在结束了三天的实地考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红旗渠的修筑过程,宣讲团成员在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和林州市当地社区的带领下对修渠老人进行了采访。
(图为宣讲团成员对张买江老人进行采访)
宣讲团成员来到了红旗渠干部学院,对红旗渠特级模范,张买江同志进行了采访。张买江爷爷作为“三代修渠人”的第二代枢纽,在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向我们介绍了“三代修渠”的故事。
(图为宣讲团成员同张买江老人的合影)
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修渠工,担任过林州市桂林镇南山村施工排排长,石匠活儿和铁匠活儿都出类拔萃。然而,在1960年5月13日晚工作结束通知工友躲炮而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12岁的张买江,身为家中长子,承担起和母亲每天到离家5公里之外挑水的日常劳动,“水贵如油”的日子让这个家庭更显艰难。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母亲便将张买江送到修渠工地,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成为了一名修渠者。在熟悉工作后,张买江在工地看护炸药,还管开山爆破,“15岁时,我打炮眼,左胳膊被铁锤砸骨折,那会儿年龄小,伤口钻心疼但也好得快,一星期就能干轻活了。”张买江回忆说,天不亮开工,星星出来才结束工作是常态。干活和摸索中,他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技术,并成为民工中的技术骨干。修渠十年,张买江老人在渠上工作了整整九年,这份坚守,让我们纷纷动容。
在向我们叙述了自己修渠的历程后,张买江也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提出了期盼。他着重向我们强调了要磨砺自我,不怕吃苦。张买江讲到:“年轻人重要的就是敢吃苦,肯吃苦,坚持艰苦奋斗,才是真正践行了红旗渠精神”。张买江爷爷的教导使我们受益匪浅,一家三代传承红旗渠精神,张买江接过父亲的担子,又将精神成果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子。如今,老人的儿子张学义在林州合涧渠管所工作,加入到管渠护渠的队伍之中。红旗渠精神得以传承,这与张买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红旗渠精神的身体力行传播是分不开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老一辈修渠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心为党的理想信念。我们为老一辈修渠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党性和觉悟深深动容,感悟颇深。
感悟山碑魂,奋进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缩影,在今天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指名未来前进的道路。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红旗渠景区分水苑的合影)
生逢其时,生于盛世,进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重任在肩。正如总书记所说过的那样,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是无比广阔的,实现梦想的前景是无比光明的。我们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脚踏实地,砥砺自我,做实事,做真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