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上午,安阳师范学院“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旗渠精神”志愿宣讲队乘公交车抵达了安阳市宝莲寺镇。
空气中还裹挟着下过雨后的水汽,伴随三十多度的高温,湿度烘托着热度,倒有些蒸笼的意味。沿着村间的小路走去,路旁是挨挨挤挤的村中民居,间或夹杂着一两棵大树和一小片碧绿的菜畦,也有些杂草从路边探出头来,迎接着我们这群并不算远道的客人。
走到路口右拐,倒是豁然开朗,玉米地是青翠的绿色,还有些平房像是从地里长出来,往左边的道旁一看,东风小学出现在眼前——我们同文学院的“童心向党,筑梦成长”豫才支教队将要在这里进行一次联合交流宣讲,向他们支教的两个班小学生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支教队的同学们早就在大门口等待,他们穿着薄荷绿色的志愿者服装,看到他们就仿佛驱散了路上蒸笼般的暑热。其中不乏熟悉的身影,有同班的同学、一起参加过活动的学姐、同一个部口的朋友等等,见了面毫不陌生,反倒是在这远离了学校的村小中萌生了久违的亲切,他们一路把我们带到他们位于一楼的办公室中。
(宣讲团成员和支教队的队员们交流讨论)
我看到深蓝的课桌上摆放着他们之前做的超轻粘土手工,还有书法在纸张上写就的“圆梦工程”几个字,其余的队员们忙忙碌碌地备课写课堂记录,还有些在着手宣传投稿。
(支教队胡维芹同学向宣讲团成员分享支教经历)
见到我们很多队员都放下手里的工作任务,纷纷热情地跟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原来这里有两个班级在暑期上课,一个是一二三年级的混合班级,另一个是三四五年级的混合班级,他们要负责向学生们讲解新知识和辅导作业。几日来的辛勤工作让支教队的同学们看上去疲惫又充实,他们十分高兴我们来进行宣讲,安排我们第二节课为两个班级的同学们讲述红旗渠的故事,我们就宣传投稿等方面交流了很多。
转眼间到了第二节课,我们走进一班教室,看到孩子们对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眼睛亮闪闪的,坐姿也端正起来,像是知道即将学习到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我们事先做好了PPT,并拷贝到了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因为知道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视频音频之类的表现形式所吸引,我们特意选取了一段关于红旗渠的视频内容,果然学生们都很认真的看着视频。
(宣讲团队成员秦艺萍为小学生们进行宣讲)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小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也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红旗渠英模人物的部分,或许他们对理论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充实,但是对于人物故事,他们会记得格外清楚,所以我们就侧重于从人物身上体现红旗渠精神,让学生们从人物的故事中感受红旗渠精神。
(问答交流环节中,小学生讲述自己的感悟)
宣讲结束后,我们还设计了问答交流环节,鼓励小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体系并没有中学生们完善,所以需要我们的鼓励,队长裴硕颖注视着他们的眼睛,真诚地说:“没关系,不管想到什么,学习到什么,什么感受都可以讲。”有孩子举起手,有些犹疑羞涩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接下来像是水龙头开了闸,孩子们都非常踊跃的回答问题,一个个举起自己的手,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讲出自己的感受,或许他们记得的内容并不是跟PPT完全一致,但他们至少从故事中汲取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对于当初参与修渠的老人们感到敬佩,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图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成员同“童心向党,筑梦成长”支教队部分成员以及小学生们的合影)
哪怕他们对红旗渠精神多了一点了解,那么我们的宣讲就多了一份价值,因为我们向祖国的未来传播了正向的价值引领,宣传了红旗渠精神。相信他们会对这次宣讲团的讲课印象深刻,并且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实践红旗渠精神,而我们也会记得他们充满朝气和希望的脸庞。
转眼间我们的宣讲交流到了尾声,挥别小学的学生和支教队的同学们,我们踏上了归途。红旗渠精神是历史的,也是当代和未来的,要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还有更多的宣传工作等待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