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学子三下乡:坚定文化自信,赓续非遗薪火

作者: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7月19日到25日期间,北京科技大学“文启宁咏”社会实践队分别前往宁夏博物馆、宁夏张氏正骨医院、宁夏国强手抓羊肉和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进行实地调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宁夏博物馆游客,了解人们对于宁夏文化的认识情况。其次团队参观宁夏张氏正骨非遗展览馆,聆听讲解深入认识正骨的传承与创新。再次队员与张氏正骨医院行政院长张广海先生提出问题并交流见解。接着队员之间进行讨论并在非遗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获得新视角。随后队员前往国强手抓羊肉实体店采访马国强先生并现场品尝手抓羊肉,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最后队员前往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感悟红色精神并采访张雨潇园长和西北“花儿王”张建军先生。
(一)溯源博物馆,寻觅宁夏魂
7月19日上午,队伍在李沸扬队长带领下来到历史底蕴丰富的宁夏博物馆,参观了石刻史书、通史展览和红色宁夏三个展览馆。讲解员耐心向团队成员介绍宁夏博物馆和文物背后的历史。宁夏博物馆的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2012年12月7日,宁夏博物馆获批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合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门、鎏金铜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贺兰山岩通、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极具代表性。古老的历史积淀,近代革命文物的融入,使宁夏非遗充满生机活力。于是队员决定再次来到宁夏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队员拟定了针对不同受访者的访问问卷,希望通过采访等多方面了解非遗传承发展,更全面地认识宁夏非遗,感受这古老而又时尚的文化魅力。
7月20日上午,队员按计划来到宁夏博物馆,仪器调试就绪、再次浏览访谈提纲、准备小礼物,在征得允许后开始采访工作。开头不易,队长亲自出马,找到首批受访者,队员才渐入佳境。出人意料的是,多数游客热情接受队员的采访,尤其当知队员具体情况,纷纷给予真诚赞扬和鼓励,使队员信心大增,访谈也越来越顺畅。最终,队员顺利采访到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包括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及小朋友志愿者,完成了预期目标。

图为队长李沸扬采访宁夏博物馆志愿者瞬间
(二)窥医正骨,汲取医道智慧

7月21日上午,文起宁咏小队在宁夏张氏正骨医院,参观了非遗展览馆,初识正骨疗法。当天,队员采访了张氏正骨医院行政院长张广海,针对宁夏非遗和中医进行了交流。张院长详尽回答了队员的问题,给队员带来许多思考和启发。这次交流,让队员对宁夏非遗与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中医和西医看法方面,院长提倡做到中西医互学互鉴,优势互补,造福人类。在中医发展看法方面,院长提倡以民间医术为根,与时俱进,传承发扬与创新并重,使中医药事业在现代社会繁荣发展。最后院长向想要从事中医学方面的年轻人给予寄语“年轻人应该看到中医中药大有可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来会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图为队员与宁夏张氏正骨医院行政院长张广海交流瞬间
(三)思辨讨论,开拓视野广度
7月21日下午,实践队进行了总结讨论。队员们认为,中医药源远流长,是中华瑰宝;西医科学理性,也在追求生命之光。需要汲取中外医学精髓,弘扬中医药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难以壮大。通过探访非遗,让人们聆听历史,感受民族魂声。中医药这朵古老之花,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彩,今日仍然芳香四溢。队员们表示,这次实践让大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继续关注非遗事业。
(四)品羊肉手抓,悟传承精神
7月24日中午,队员前往了宁夏国强手抓实体店并在那里有幸采访到了非遗传承人马国强先生。队员针对羊肉手抓的传承情况进行询问,马国强先生的话语中流露出对传统手工艺命运的焦虑,也展现出他对文化传承的执着。队员们感慨到时代变迁使这门古老技艺岌岌可危但他不放弃仍在坚持。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也要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代人都应为古老文明增添活力,使之焕发新生。队员们进行品尝正宗手抓羊肉并感受这样一道佳肴朴实和精致的结合体现了食材本味的尊重,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五)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血脉
7月25日上午,队员前往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并在那里有幸采访到了张雨潇园长。首先园区讲解员耐心向队员们讲解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并勉励队员时刻牢记先辈们的艰辛付出,勤奋学习,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先烈的光辉业绩,弘扬红色精神,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然后队员们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红色遗产的共同点、红色遗产对于当代青年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新时代传播红色文化向张雨潇园长提出疑问。针对以上问题,张院长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红色遗产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保护过程中,大家从红色遗产、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鼓励大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接受红色熏陶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图为队长李沸扬采访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园长张雨潇瞬间
(六)听花儿民歌,守正创新续传承
7月25日中午,队员采访了西北“花儿王”张建军先生感受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队员针对非遗传承情况和进一步的做法向张建军先生进行提问。针对以上问题,张建军先生认为:首先,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是花儿传承的基础。只有生存得到保障,传承人才能专心弘扬这项文化遗产。当前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支持,花儿传承环境正在改善。其次,可以通过文旅相结合来推广花儿。两者互利共生,有助于花儿的传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花儿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年轻人为花儿注入了活力,也使花儿与时俱进。吸引年轻人关注和传承花儿,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民歌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既传承民歌的核心精髓,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永续发展,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最后大师向队员们演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部分音乐段落。这一花儿代表曲调“河州令”,旋律宽广舒缓,音符似乎化作清风,吹拂在宁静的河谷。歌词抒发了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爱情受阻的叹息,让人不能不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惋惜。它以天籁之音,传递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作为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需要共同呵护。通过此次调研与讨论,小队将继续探寻非遗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让这盏古老的灯火代代相传。只有心系传统,非遗之花定能在现代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8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