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8月,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走进萧山区瓜沥镇靖一村寻访抗美援朝老兵
袁亦尧。鲐背之年的袁老,在谈及那段战争往事时依旧神采奕奕、壮心仍存。

图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对袁亦尧进行采访
20岁,身为民兵队长的袁亦尧带头响应号召,扛起时代重担,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队伍,于
装甲一师坦克部队先后担任
工兵、炮兵。坦克部队作为冲锋的主力军,常常需要冲在直面战火的第一线。天上是飞机的轰炸,地底是数不清的地雷,迎面是子弹的扫射,而身后的家和祖国则是支撑袁老和战士们勇毅前行的决心与坚定信念,
“炮火满天飞,打得很激烈,死我们也要守住!”袁老激动地说到。

图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翻看老兵纪念录
“吃东西也没什么吃的,睡觉也没什么地方睡。”除敌人的威胁外,战士们还要经受来自自然的巨大考验。天寒地冻,寸草不生,扛着上百斤重的炮弹在冰天雪中行进是袁老的日常。无止尽的受伤、患病、挨饿受冻、高强度行动使袁老的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最终,由于在一次作战中遭受重伤,为保障团队整体作战水平,袁老不得不离开。注视着袁老耳朵、头部、双手、双腿、背部,几乎覆盖全身的伤痕,实践团一行不禁红了眼眶。

图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拍摄的袁亦尧家门牌
身虽不在心永系,退伍后的袁亦尧也没有停下报效国家的脚步,立马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为祖国、百姓与前线战友修铁路、造电器,提供后备保障。
以袁亦尧为代表的抗美援朝老兵,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壮丽篇章,为保卫国家的安宁和捍卫民族的尊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新时代青年,袁老嘱咐到:“国家安定富强了,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年轻人要好好学习,把握好机会。”

图为人文与传播学院“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与袁亦尧的合影
山河焕新颜,纸笔敬先人,“红忆寻声”社会实践团在后续将继续秉持初心,用声音追忆峥嵘岁月,用影像传承红色基因。循迹老兵路,寻声传承人,“红忆寻声”一直在路上。
文字:管灵慧
图片:沈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