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长征。在这段时期,开启了一段彝汉民族交往的佳话。
1935年,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后却陷入了国民党的包围中,只有两条道路可供红军选择:一是翻越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山岭;另一条则是走小路,但是需要穿越当地的彝族生活地,可能会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带来恐慌。这正是蒋介石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阴谋,但中央红军仍然决定于5月22日向大凉山彝族区进军。
果然,行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红军先遣队在行至彝族人民生活区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受到了当地彝族居民的阻拦,不仅被夺走物资,还遇到了武装袭击,情况一度十分危急。领导先遣队的司令员刘伯承当即布置自卫场地,政委聂荣臻带人用彝族的民族语言喊话宣传。
但是在彝族居民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发现这支军队似乎与其他军队的不同之处:红军无论是面对何种侵袭都不还一枪一弹,他们严明军纪,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如此,红军还帮助彝族人民解救出被关在狱中的人质,为彝民开仓放粮,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深深感动了彝族的居民。长期以来,彝族同胞都遭受着来自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和上层奴隶主的剥削压迫,这使得他们对汉族人心怀警戒,而对红军的攻击正是出于不明真相和缺乏信任。
果基小叶丹是彝族果基家支的领头人,他通晓汉语,在听懂红军的宣传后,便决定去会见红军领导者。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海边相见后,刘伯承向其讲述红军北上抗日宗旨和党的民族政策,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小叶丹为红军一心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动,便提出要与刘伯承结义为兄弟,两人依据彝族传统将鸡血水一饮而尽,成立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
彝海岸边,民族情深,这也不断充实着红军力量。1935年5月23日,果基小叶丹派得力的彝族青年为红军带路,红军所到之地,与彝族同胞交涉后都顺利通过,这也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现。彝海同盟的故事也为当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启发: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形成了正确的中华民族观念。“彝海同盟”故事中,在党的领导下,彝族地区建立起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其实早在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重视民族问题,首次公开提出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了散沙般地中华儿女,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护中华大地不受侵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提升。
-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各民族团结,相互尊重。
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正是因为红军在穿越彝族地区时严明军纪,尊重彝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以一颗赤诚之心友善交往,这才换来彝族同胞的信任,实现汉彝两族的民族团结。因此,只有坚持各民族团结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开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做出的伟大创举。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落实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贯彻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这一重要内容,把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领域、各环节。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言:“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只有根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才能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