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闻非遗,尽心力助传承
作者:陈杰 来源:实地调研
三下乡闻非遗,尽心力助传承
为全面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非遗传承保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暑期,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寻迹古韵遗艺队”,以歙县汪满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通过实地发放问卷,与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访谈,与汪满田村委会接触等形式,深入立体的描绘出鱼灯文化发展的现状,对鱼灯文化的发展有着客观清晰的认知。期间,伏天阵雨、舟车劳顿都没能熄灭小队成员的热情,七名同学分成三组、分工明确。在线下问卷调查的同时,家在黄山的同学利用本地优势,在线上展开了面对黄山市民的调查。半日工作结束,我们收获了近三百份问卷资料。回到住处,我们连同远在甘肃的伙伴一起,利用互联网数据处理优势整理数据。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声箫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主流观点认为“汪满田鱼灯”是从13年前解修远导演拍摄的电影《不嬉不行》开始走出大山,为世人所知。我们团队非常荣幸在鱼灯传承人汪春燕开设的鱼灯文化馆“一盏鱼灯”。采访到了解导演,受益良多。
我们到“一盏鱼灯”做客时,解导演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围绕房间内的一张张照片详细完整地为我们介绍了“汪满田鱼灯”作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汪满田村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让我们对汪满田鱼灯的现状有了一个总体清晰地认识。他的话语真诚且热切,字句间透露出对鱼灯的热爱,感人至深。
“鱼灯这个东西我跟了12年,很希望它能一年年传承下去,不至于让后代人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东西。”解导演深情地说道。
在返回途中,团队成员伍承危感慨:“鱼灯真的好美啊!” 此次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队都深深被鱼灯文化震撼。团队在县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致力进一步宣传鱼灯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实践活动最终顺利结束。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23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寻访云岩现状解实情,探索多元发展新路径
-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下,为了进行以“双线融合视域下助力贵州省金沙县文化IP数字转型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者”主题的调查研究,探寻金沙县现
- 大学社会实践 08-23
- 探访岩孔文旅发展,挖掘当地发展潜力
- 为深入了解岩孔街道文旅融合现状,助力乡村振兴,7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绣见——双线融合视域下助力贵州省金沙县文化IP数
- 大学社会实践 08-23
- 感岩孔之非遗,体匠心之传承
- 为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了解贵州省金沙县岩孔街道非遗发展现状,让根植于金沙县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青年心中,7月
- 大学社会实践 08-23
- 走入梁家河知青故居,回顾艰苦奋斗旧岁月
- 7月15日,烟台大学星星之火社会实践队来到梁家河开展集中社会实践。学习梁家河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 大学社会实践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