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犹如“彩虹曲谱”的红黄蓝三色的沥青路,大巴缓缓驶入被誉为岭南瑶乡的第一面红旗的金坑村。
“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故事历久弥新。要弘扬革命先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村支书廖学军如是说道。据他介绍,1949年7月,北江纵队杨青山武工队派出武工队员黄安等人来到群众基础较好的瓦角冲,通过对瑶族同胞房文养、沈一公等人的思想工作,发动群众,成立了一支由杨青山武工队直接带领的金坑反三征自卫队,为连阳地区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便是金坑村红色文化的源头。
村支书讲到,为了延续金坑村的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金坑村近年来积极开展“红色旅游+”产业,是连南“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推动建设金坑“反三征”纪念馆、人才驿站、乡村振兴馆等多个项目。
图为队员采访金坑村书记廖学军。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坑村的“红色旅游+”产业,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金坑“反三征”纪念馆,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述金坑“反三征”自卫队的成立、配合党组织解放三江城、解救武工队伤员等历史故事;在她的讲解下,仿佛那些瑶族英雄英勇冲锋的画面,犹如电影回放般,一幕幕重现在脑海,言犹在耳,历历在目。其中,讲解员还特别讲到金坑“反三征”自卫队动员和组织广大瑶族群众拿起自有的猎枪、大刀等武器,坚守瑶山,防止国民党从北面逃窜,配合党组织解放三江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瑶族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自由而英勇战斗的斗争精神令他们肃然起敬,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
随后在访谈时,讲解员表示:”金坑村的红色文化传承从物质与精神上惠及了当地民众,但由于金坑村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在近几年起步,宣传手段仍有欠缺。作为本地人,我们也会利用自己对金坑村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帮助外地朋友了解当地红色文化,擦亮金坑村“瑶乡第一面红旗”的名片。“图为队员采访纪念馆讲解员。
为了继续深入了解金坑“反三征”自卫队的故事,实践队员们来到瓦角冲村,采访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后人房亚三,推开陈旧的大门,在一众朴素的装潢中,一幅已经泛黄的肖像格外显眼。谈起这幅肖像时,他的眼神炯炯发亮,语调坚定有力。据他介绍,这是他的父亲名叫房亚勤三,接着他翻出了泛黄但平整无褶的纸张,这是他根据父亲的口述撰写的传记,一名机智勇敢、心思缜密的革命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后谈及金坑村近年来红色乡村振兴建设,“这些年,村里路通了、树绿了、景美了,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咱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房亚三绽开了笑容说到。
图为队员采访革命后人房亚三。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青烨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挖掘地方红色资源,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并且为了进一步擦亮金坑村“瑶乡第一面红旗”名片,实践队员们将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红色绘本,绘制红色记忆游览路线图,制作瑶族非遗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