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筑梦三下乡:民族小学的“小课堂”,苗族孩子的“大世界”

作者:刘仪 来源:“勇迎江潮,踏歌逐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文化筑梦三下乡:民族小学的“小课堂”,苗族孩子的“大世界”

为聚焦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7月22日,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勇迎江潮,踏歌逐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文化美育深结合,探苗发展新天地”为实践主题,前往宜宾市叙州区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开展调研活动。

山林的“见证”:青山翠微连边界,芦笙声声接远方
群山绵延,山川着墨,蜿蜒山路穿村而过,嘹亮山歌豪气回荡,这里是宜宾市叙州区凤仪乡,地处川滇交界地带,也是叙州区唯一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的乡镇。在这个云雾缭绕的山村小镇上,有一所海拔七百米的山村民族小学,孕育着爱与希望的强大力量。
宽敞教室整洁明亮,十几张课桌整齐摆放,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配置齐全,这是团队成员对于这所民族小学的“初印象”。通过和学校负责人对话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凤仪乡民族小学学生总人数在七十人左右,在职教师共有七人,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的失衡,每位老师身兼数职,担任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图为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教室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张蓝心 摄
作为一所苗汉民族交融的民族小学,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中苗族同学数量占比百分之八十左右,并以苗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为内容支点,开设系列民族特色课程,在增进苗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为汉族学生搭建起体验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桥梁。

文化的“传承”:开设教育“第五课”,走向山外“大世界”
“除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基础课程外,我们将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专门设立了苗族特色美育文化课程”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教师杨德莲向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苗族文化与美育课堂体系融合的具体形式。
聚焦苗族特色文化传承,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将民族特色艺术理论教学与传统技艺实践相结合,通过设立固定时间段开设“苗族蜡染”“苗绣”“苗歌”等民族传统艺术课堂,让同学们在动手创作中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将民族特色文化与体育锻炼深度融合,通过从苗舞中汲取民族特色元素,并运用至课间操、体育课等日常体育锻炼活动中,为传统苗舞的艺术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推进苗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共建共进。
图为凤仪村民族小学校区苗绣作品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文聪 摄
当清亮歌声穿透悠远时光,篝火旁的古老民谣在薪火相承中低吟浅唱,这群栖居于群山之上的“金凤凰”,突破高山的阻隔,跨越群山的连绵,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追逐着更远的梦想。宜宾市叙州区凤仪学校第一届教育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凤仪乡第十一届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作品曲目的推敲打磨,是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全体师生的心血凝结,带着更多苗族孩子奔跑在穹顶之下的辽阔旷野,看到高山之外的广阔天地。

教育的“意义”:春泥护花守芬芳,风过青山燕归来
飞鸟或许带走了阿妈歌声,但山谷中的清风明月仍藏着记忆的模样,她将“走出大山”作为少时努力的方向,却将“扎根大山”作为最终的选择。作为一名能歌善舞的苗族姑娘,杨德莲在和团队成员的交流过程中,强调了流淌在血液中“不变”的民族基因。苗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杨德莲而言,是一次记忆追寻,追忆着相聚夜晚的家庭温暖;是一种信仰传递,摩挲着沉淀在大地上的记忆;更是一份育人使命,迎候着对未来的向往。
图为团队成员与杨德莲老师交流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文聪 摄
肩负着民族小学教师和苗族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双重身份,杨德莲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间接关系理解得更为透彻。在和团队成员的交谈过程中,她提出现存于民族小学的严峻问题,“那些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看到父母外出打工,会产生教育并不重要的错觉,从而内发性地选择在义务教育阶段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我们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发挥出经济效益,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矛盾?”这是萦绕在杨德莲心头的首要问题,也是她未来要持续为之努力的坚定方向。
图为凤仪乡民族小学校区芦笙乐器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罗梦纯 摄
家庭教育的缺失进一步影响学校教育的继续,最终形成一个恶性闭环,为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凤仪村村干部正在联合苗族文化传承人,以建立苗族特色文化产业为实现途径,通过建立“身边的工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让更多父母选择留在家乡,陪在孩子身边,为孩子提供一个快乐完整的童年。
 
情系教育守初心,花满枝桠筑梦来。是经验的记录者,更是发展的见证人,在实践案例中总结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在发展成就中探索美育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未来路径。深入田野观察,成理学子将脚步拓印在民族文化发展的每一寸土壤;见证文化传承,成理学子将回荡在山林中的故事写入时代的起承转合。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27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用心编织中国梦,用爱传递支教情
  • 用心编织中国梦,用爱传递支教情
  • 为响应三下乡号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向阳而生支教团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支教活动。活动
  • 大学社会实践 08-27
  • 党史学习教育团|西安交通大学师生赴河南安阳林州
  • “全力以赴打一场大败仗”
  • 文传千古,博览万物
  • 微石逐星实践队“淄博之行”——调研发展新业态,
  • 微石逐星实践队“莒南之行”——探寻莒南农、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