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戴莹姿 郭雲昊)为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艾滋病社会支持情况,全面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8月5日至2023年8月1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爱的践行者队伍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爱国情怀,以青年之力探究优化路径。
芒夏入山川,遍访大凉山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稀缺、经济发展落后,以及当地少数民族方言、传统习俗和陈旧观念等,导致凉山彝族人民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并且其生存空间和环境也更加恶劣。
为深入了解凉山当地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县政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工作中心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家中。
在走访县政府的过程中,团队在相关负责人的引领下了解到当地的艾滋病防治情况以及宣传政策,如“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覆盖县乡数据、典型代表、防治工作任务分配等,以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当地村政府所做的工作。李主任还向团队讲述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到2023年为止,这边的艾滋病患者对防艾政策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也很欢迎我们的村干部去家里走访。但是你们也知道,有些艾滋病患者对于这个事情很抵触,不论怎么样都不让我们帮助他,甚至还组织我帮助他的小孩……”。他给团队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艾滋病患者的故事,谈到依古(化名)家里时,激动的说他是村里第一个接受帮助的艾滋病患者,现在已经痊愈了;但是提到那措(化名)时,却频频摇头。
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地的医生热情的接待了团队成员,向我们介绍当地艾滋病感染情况。张医生提到,在2009年以前,艾滋病患者的患病率高,且治病成本大,许多家庭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团队还针对村医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还提到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我们没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主要是我们为他们疏导,当我们给他们发钱的时候,他们就高兴,有些被传播的患者在我们面前哭诉,我们就做一些思想转变,介绍一些艾滋病治疗和方式和正确认识。”,并向团队表示希望可以调派几名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辅助工作。
在社区工作中心,团队成员分别与村民、患者们进行访谈调研,了解社区艾滋病患者家庭情况、艾滋病患者就业、生活、入学现状、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等。村民从日常生活和见闻讲述了自身对艾滋病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识情况,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情况、社交状况以及大多数村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
红丝传温情,脉脉诉真心
之后,团队与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询问他们的基本信息以及患上艾滋病的方式等等相关问题。彝族艾滋病患者达西(化名)的采访中还提到一种传统的防艾手段——家支防艾会议。家支即家族支系,依据血缘关系而存在,对重视血缘和传统文化的彝族来说,家支是他们的立足之本。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毒品的肆虐,艾滋病传播速度加快,彝族的一些有远见的家支头人(即族长)“德古”或者“苏衣”(民间法官)认识到了防艾的重要性,并且在家支会议上进行宣传。“不过当地这种防艾手段比较少,仅仅存在于某些有知识的大家庭中。” 达西(化名)补充道。除此之外,达西(化名)的家属还向团队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度过难关的:“历经十几年的抗“艾”,终于等到了解放。”
通过团队大量的走访调查以及一对一的采访,对当地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针对性的从政府支持和非政府组织支持两个维度构建凉山彝族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前者分为经济支持、医疗支持、政策支持、行政支持,后者分为经济支持、医疗支持、信息支持、发展支持、心理支持。团队以此为基础进行归纳,并推导总结凉山彝族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现实困境,归纳出凉山彝族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优化路径。
防艾科普,共享健康
在团队与艾滋病患者的访谈中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较为薄弱,许多艾滋病患者认为这是一个可耻的恶疾。莫西(化名)在2013年因为和他人共用注射针管,从而患上了艾滋病。10年期间,除了父母,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此事,认为患上这个病是一种不幸,每天浑浑噩噩,心理也出现了极大问题,经过父母亲坚持不懈的努力,询问当地的村医,每天带他出门散心,开导他积极生活,加上药物治疗,目前已经得到缓解。因此,爱的践行者队伍开设防艾讲座,给凉山各村各户普及知识,和当地政府人员一起走访每家每户,向他们讲述艾滋病的防治手段,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缓解心理负担。
近年来,在党的引领下,脱贫攻坚的步伐逐渐加快,凉山的住房问题、种植问题和生活问题等正在逐步改善,当地还颁布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防治条例》,切实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正当时,新时代青年更要砥砺前行,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以青春之我,绘就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