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政策惠千家 ——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调研牛栾村

作者:路文浩 陈灵琪 黄金鑫 来源:学校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千年来孜孜追求的梦想,已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实现。但征途漫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然在路上。教育作为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一项,始终是赋能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实践所在村常见生活问题,探究村民基本受教育状况,并借助学校、地方资助政策给出相应建议,7月8日至9日两天,“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借助本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的休息时间,在实践地点——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叫河镇牛栾村开展了全面广泛的走访调研活动。
7月8日上午8点半,牛栾村小学的广场上飘起了“金种子”政策乡村行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旗帜。因牛栾村地处山区谷地,村落狭长,金种子团队的10名成员分为两队行动,以牛栾村小学为分界点,两队成员分头行动,向牛栾村村头组和下村组进发。团队主要以入户走访为调研形式,以了解村民主要生活问题为核心目的,重点以高校资助政策为宣讲内容,并因地制宜,结合栾川县巩固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点对点进行普及与讲解。
 
(图为“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走访路途中。陈灵琪 摄。)
在乡村调研与摸排走访中,团队成员发现牛栾村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村中常住人口远少于村中户籍人口,近一半房屋无人居住。团队成员向当地村民了解得知,这部分村民以居住在外省或县城为主,不常住村中。而村内流失的常住人口以年轻群体为主,许多家庭都存在着极为相似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
针对留村的老年人,团队成员在与他们交谈时侧重询问身体健康状况、医疗保障问题、子女教育情况等方面。交谈中,年近80岁的张秀英奶奶告诉我们,自己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工作。孙子和孙女们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还有已经工作的,也都不在身边。“我的腿不得劲,走着也是可难。”拄着拐杖的张奶奶靠在胡同口的矮墙上,眼中已经泛出了泪花……当谈到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帮助政策时,张奶奶说:“现在的政策是可好,咱这老人们每个月都有120块钱,平常也不咋买菜,一个人也够花了。”

(图为“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张奶奶交谈。罗海菲 摄。)
面对村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团队成员则在和他们的家长聊天时重点介绍了高校的资助政策和洛阳市的地方教育帮扶政策。成员向有意了解资助政策的家长发放了高校资助政策明白卡,上面详细介绍了包括新生入学通道、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由于村中教育资源有限,留在村中的小孩子大多为在村中上学的小学生或在镇上读书的初中生。如果想要继续升学至高中则需要到栾川县就读,因此几乎没有居住在村中的高中生。在到崔宸源同学的家中走访时,团队成员了解到,崔同学今年下半年就要去镇上上初中了。崔同学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在家。说到上学的资助政策,崔同学告诉我们,自己申请了地方的“雨露计划”资助项目。团队成员向崔同学和她的爷爷奶奶讲解了高校的资助政策和地方教育帮扶政策,鼓励她认真学习,利用资助资金坚持走好求学路。

(图为“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崔宸源同学家中走访。左琦 摄。)
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深处大山中的牛栾村也走出了很多享受过学生资助的大学生。住在牛栾村下村组的焦叔叔骄傲地告诉团队成员,自己的儿子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大二。越来越多带着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学受到了国家的资助,也让他们的父母和家人了解到高校的学生资助项目。“我们也不懂,妞出去上大学了说可以在学校申请补助,反正每年学校给的帮助也都可多。”娘家住在牛栾村的李姨说,她的大女儿现在在洛阳师范学院读书,开学就要大四了。如今,高校关于贫困生的资助补助政策已愈加完善,农村学生也有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本次走访调研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入户走访,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牛栾村中基本人口居住情况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面向家长的入户资助政策宣讲也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持续支持鼓励孩子们求学受教。
团队采用与在村民们的聊天中融入高校和地方政策的宣讲形式拓宽了村民们接触政策的途径,有利于助力政策落地乡村,落实到户。所有团队成员在走访中有机会感悟乡村,理解政策,发现问题,探索民生,也增加了自身作为当代青年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时代的使命感。高校资助点亮求学希望,地方政策惠及乡村群众,“金种子”在行动!

(图为“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部分走访村民合影。左琦 摄。)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三下乡绿色港湾行动
  •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由此产生的大量垃圾所带来的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已经摆在了人们的眼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
  • 大学社会实践 09-02
  • 明净之道,何忍污之
  • 为响应江苏省团委和江苏科技大学校团委的号召,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绿色港湾行动—垃圾有去处,环境在保护”的实践主题
  • 大学社会实践 09-02
  • 垃圾分类,青年在行动
  • 为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团中央有关大学生“三下乡”的批示精神,践行志愿者精神积极服务于社会,发挥大学生在当代社会的先进性作用,江苏科技
  • 大学社会实践 09-02
  • 中南大学星星之火实践团赴新民路社区:“垃圾分类
  • 劳动教育正躬行 ——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社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