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学子连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 ----山东农业大学暑期大调研心得体会
作者:于新源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
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好小组,来到对应街道与各自负责的村交谈初步了解情况后进行问卷填写,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家乡的发展并不像我以为的那样,提起脱贫、助力,我很少把这些词与自己家乡联系在一起,我看到的是矮矮的土砖墙换成了高楼大厦,石子路铺成了柏油马路,大家的生活质量提高,日子红红火火,却忽视了许多背后的情况,不曾想过这些村庄其实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以前很少深入基层的我,通过本次调研才真正的了解了自己家乡的真实情况。
通过交谈和分析问卷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带动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却也暴露出很多“没人管”、“不知如何管”的隐情。我负责的是天福街道的五里庄村,据书记描述,这几年村里的耕种面积减少农民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种养缺少技术指导无法解决突发问题,农户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愈发下降;政策实时性不强落实效果不佳,资金运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整理分析问卷也能总结出目前阻碍我们市区各乡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耕地、科技引进水平以及惠农政策方面。
为解决好家乡目前阻碍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小组组织开展了“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开展生产技术推广”的社会实践工作。针对前期调研活动暴露出的棘手问题进行追踪、反馈,最大程度上实时跟进解决农民的难题。我们走进各村队部广场、田间地头,详细宣讲了最新的社保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并现场解答群众疑问,同时积极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此次社会实践工作以基层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各项惠民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并发放各类惠农政策资料,使群众清楚党的惠民政策、办理程序、标准条件,解决群众不了解、读不懂、看不懂政策导致的宣贯不一致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效能,助推新时代农业农村中心建设。当前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在乡村面临着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队伍平均年龄较大、农民思想严重滞后,很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的观念、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不完善,平台覆盖率不高、推广经费匮乏等问题。对于前期记录的生产技术难题,我们小组也与指导老师对接好,走进田地,将科学的指导性建议传达给农民,让农民们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倡导农民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改进传统农业生产的落后技术,一些现阶段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上报给指导老师,建立长期对接服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人的步伐。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富强必须有农村的富强,中国美丽必须要有农村的美丽。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次调研不仅丰富了我的实践体验,走进家乡基层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坚定了我的志向,让我明白“生于齐鲁”,身为农大学子,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要把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对于乡村振兴,青年一代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借助本次调研应扮演好连接学校和家乡的桥梁角色。一方面掌握农村实地信息,了解农民诉求和农村发展难题,为学校提供典型例子,帮助学校发挥“回归农村,解决实际”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联系老师和专家与农村对接,投身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生产提供专业针对性技术指导,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让种养问题不再困扰农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同时结合自身优势,深入家乡基层,努力传递专业知识,帮助百姓解读政策,提高政策落实效果,提高农民素养和思想觉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健康生产,为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解决乡村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作为青年,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中磨炼坚强意志。在农村一线工作往往会遇到各种“急难险重杂”的工作任务,能正确处理好一线工作中的复杂局面,独当一面、处理问题,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干事能力和本领,还可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我们要在乡村振兴中培养为民情怀。要想在农村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面对群众、亲临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青年干部必须深入群众,到群众家中与群众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关注。只有放下架子,积极培养为民情怀,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真做群众的知情人、代言人,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关心群众冷暖,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才能深得群众的信任;我们要在乡村振兴锻炼自己。青年干部有朝气、有活力、有闯劲、能吃苦,在乡村振兴一线中啃硬骨头,在驾驭各种复杂局面中练就几把刷子。青年干部在农村这片沃土中,通过锤炼提升自己,立足实际、规划长远,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能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基层厚土中去,不断汲取人民养分,从而能让自己长得壮、长得实,造就新作为,能堪作大用。我们要努力为国家守护好“三农”基础,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为农村事业的发展注入年轻活力。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9-02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