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大学生群体“走进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大学生“青春无悔,强国有我”的信念,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投入到乡村建设的队伍中。中北大学艳阳姑射山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1日至7月31日前往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交流政府,走访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团队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全局观念与局部观念”的模式,围绕汾西县脱贫前后居民生活质量的变化、文旅传承及产业振兴发展、红色文化等领域,线上采用抖音生活vlog宣传、校媒体新闻展示、摆摊扫码填问卷得礼品等形式派发线上问卷;线下走访了汾西县委、府底小区、勍香村、刘家庄村抗日游击遗址、段村、师家沟清代民居、神符村、太阳山村等八个地点。在各个县市、村庄,与村委、县委沟通交流,询问当地民生发展与时代变化,同时通过亲身走访观察与实际调研,实践团对汾西县的城市面貌、地方特色和总体发展情况有个更具体、真切的了解,对汾西县居民的生活发展、经济情况、个人需求等局部信息有了更细致的认识。实践团深刻体会到近年来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高效成果与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巨大努力,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图为实践队与汾西县领导交流。
追随红色足迹,构筑青春华章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践团采取踏寻先辈足迹、寻访红色故事、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实地参观了多个抗日遗址、老革命区和红色文化基地。在实地参观时,实践团聆听历史的讲解,积极与讲解员交流,希望能离那个艰苦但坚韧的时代更近一点。之后实践团来到了汾西县对竹镇刘家庄村,该地是汾西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据了解,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总计3000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老村长为实践团一行人进行了长达两小时多的讲解,慷慨激昂的语调感染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实践团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付出。村长在最后反复叮嘱,要坚守初心,不忘历史,继续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将这份研学成果传承下去。通过探访,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汾西县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图为老村长为实践队讲述汾西县抗日的光荣岁月。
彩虹依托梦想,蓝天放飞成长为了用朝气和学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展现当代青年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实践团走进汾西县凤城托管中心,开展“暖民心”志愿服务关爱活动。实践团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做运动,同时还进行了百科知识问答、安全知识讲座以及心理知识辅导,最后为托管中心的孩子们带去了图书、积木和各种零食,通过志愿服务助力“安心托幼”。生动细致的知识讲解,欢声笑语的游戏比赛,实践团用心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不仅丰富了托儿所课程,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为孩子们带去了欢声笑语,更凝聚了文明向善力量。

图为实践团为托儿所的孩子们授课。
寻访历史底蕴,赓续使命传承历史是人民最好的教科书,而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承载者。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为了解汾西县的文化产业,更想让汾西县的文化宣传出去,实践团前往段村、师家沟清代民居、太阳山村小火车旅游点进行学习与拍摄。实践团参观了当地的文化产业,亲自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去,听讲解员讲述这些文化产品的文化故事,了解文化内涵。实践团将看到的,听到的,参与过的一切拍摄下来,编辑了一段vlog,希望用更大众化,更现代的方式,让远方的人们,也看到感受到汾西文化的熠熠生辉。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人都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保护它、传承它。

图为实践团在段村的文化基地学习。
感受产业跃进,探索未来之路实施乡村振兴,主要出发点在于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共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是产业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实践团见证了吹响汾西县乡村振兴号角的太阳山村;见证了后起之秀、力争模范的振兴村段村;见证了久经风霜,在贫困土地中仍乐观摸索的神符村,看它们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制造业,在党的鼓励政策下,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产业振兴。它们的发展让更多人明白贫困的根源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思想观念的束缚。

图为实践团于神符村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喂养肉牛。
晓前理以广识,蹈自綦以自悟。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广泛生动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用好社会这个“第二课堂”,广泛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传播社会正能量,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人生真谛,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巩固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