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诗情童趣入学堂”返家乡实践团
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名称: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诗情童趣入学堂”实践团
指导教师:孙晓萱
队长:甄鑫雨
成员:郭晶晶、孟晓凤、张浩、祝嘉卓、张馨予、王晓妮
活动目的
为改善童诗启蒙教育模式,缓解当下应试教育对孩童的影响,同时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培养先进师范人才,传播教育教学新思想。本项目以新型童诗教学模式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智育、德育”相结合,基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于相关教师的采访,团队总结出当下童诗启蒙领域存在缺乏理论输入,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兴趣引导等多种问题。因此,我们作为师范生,针对社会问题,研究探索出了这种新型童诗启蒙的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
在活动开始前,团队通过调查,明确本次活动目的及目标,基于当代儿童特点及喜好做好授课设计、准备授课资料,在线下与学校、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对接,对整个活动进行了严密的规划、设计好流程和预案,做好充足的准备。
活动过程及成果展示
一·童诗与论语的邂逅
1月30号,“诗情童趣入学堂”实践团来到汇智教育,将童诗与《论语》中对“孝”的阐释相结合,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还能在诗歌的熏陶中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本次实践旨在探索童诗与《论语》结合的有效方式,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了《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经典篇章,同时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了相应的童诗作品。这些童诗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相契合,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我们根据选取的童诗与《论语》篇章,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童诗与《论语》的内涵。同时,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童诗与《论语》的理解。
二· 童心中的诗意种子
2月17号,团队成员来到了青岛同济实验学校小学部冬令营,以童诗为载体,结合论语中孔子对孝道的四种论述。向小学生们分享阐释了“孝”在新时代的内涵意义,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感的形成,也展示了童诗的魅力,这种新型童诗启蒙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增加乐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孩童的想象力。
在课堂中,团队的授课成员们,热情的态度感染着同学们,他们跟着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童诗,用心感受童诗带来的乐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信开朗。我们团队还采用“诗画”一体的模式,在学生感受童诗韵律美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去欣赏每个人对诗歌的自我理解画面,在读诗的同时,学会“画诗”“赏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美的冲击,让诗歌的美更加具象化。
三·硕果累累的诗意旅程
2月19号,“诗情童趣入学堂”团队来到了优诺教育托管机构,给三年级的小朋友由浅及深的介绍童诗,重点突出童诗本身的意义价值。同学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展示出了强烈的积极性,他们愿意去体会童诗所带来的真情实感,并且积极地表达各自对于所鉴赏地诗歌的独特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对于童诗的热情。在活动中,孩子用图画去描绘各自的诗篇内容,最大程度上发挥孩子们的自主创造力,自己描写出心中所想,并且绘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许多有趣有深度的作品。在活动过后,孩子们互相欣赏,可以提出自己对于同学诗歌创作地理解,提供灵感,互相鼓励和认可彼此,一步一步地建立自信心,建立深厚的友谊。
活动的感悟及意义
童诗可以描绘出属于孩童的天真与美好,不管是韵律的美还是画面的美都是沁人心脾的。讲述童诗,正是向孩童去传递这份美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教会孩童优美的语言,动人的音韵,更是心灵的洗涤,带走孩童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感受孩童的天真浪漫。我们这种新型的童诗启蒙模式,“诗画一体”既可以提高孩童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激发想象力,起到了诗歌启蒙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孩童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避免了单一思维。同学们共同绘制图画,也体现了团结的精神,促进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一次成功的活动开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尽心尽力,而且我们在活动开展中,也在不断认识到童诗教育启蒙的意义和价值,也明白作为一个师范生的责任和担当。
本次实践表明,将童诗与《论语》相结合的教育实践对于提高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品德修养以及提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