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食物观 端稳中国饭碗
作者:张敏
来源:直接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居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不仅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系列中央政策文件表明,树立大食物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食物观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国家食物保障和供给能力提升的现实,是党中央粮食安全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与传统粮食安全观相比,大食物观在重视人民群众的主粮消费及食物数量安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多元化、品质化、营养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打破了“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提倡面向广袤的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寻求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更加注重食物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次实践活动中,“食”得初心实践队去往山东省临沂市、潍坊市、青岛市以及福建省福州市,在这其中发现了一些食物安全相关的问题,值得去重视并改进,从而实现人们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促进当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更需要人们去重视。首先,人们对于大食物观的了解太少,在提及大食物观时,村民都表示不太了解,很少了解关于大食物观的知识,也难以主动的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需要提升,从而更好的学习新的理论。其次,人们难以合理的饮食,饮食结构需要改进,需要将更多的金钱投资在肉、蛋、奶上,而不是一味的吃主食和蔬菜。最后,人们对合理饮食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对饮食结构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于践行大食物观,更需要一定的措施。首先要加快研究发展与大食物观相关的理论政策体系,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注意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有机衔接,形成科学权威的理论指导。同时完善食物生产、物流、消费等方面法律制度,加强考核监管,确保舌尖安全。
其次,合理引导消费,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对食物消费调查研究,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对高盐、高油、高脂等食品实施消费税或营养干预计划等方式,推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对于这些,最主要的便是如何进行传播,如何打破村民们的消息闭塞。由于村民中老年人口居多,所以单凭网络、手机等发布消息远远不够。更应通过口头转述以及宣传单发放等方式充分宣传食物营养知识,传播科学营养的食物消费理念。
最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农业以及种植业。正如实践队员所去的蒙阴县,当地的桃子质量品质好,口感佳。那便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桃子种植,这样便可以实现在满足自身饮食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实现村民们的收益提高。寿光的蔬菜更是如此,通过大棚实现了产量大幅度的提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以低收入、高产出的可持续生产模式替代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技术体系,减轻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
我们更应深刻领悟树立大食物观的重大战略意义。大食物观体现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在牢牢端稳饭碗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虽然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有的人还是认为现代化的生活离自然比较遥远,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我们社会实践队的每一个队员更应从自己做起,深入了解“大食物观”,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4-02-25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游”展文翼调研团早期调研成果展示
- 经过将近二十天的自主调研,无论是文案组还是资源组均已收集到丰富多样的可用素材资源。该阶段成果在线上会议中由相应成员依次汇报总结
- 大学社会实践 02-25
- “游”展文翼调研团队预定规划实行
- 本团队由组长陈蕊领导,团队成员划分为文案组、资源组两大小组,此外还有特定的美工、宣传成员。项目主题为探索网络游戏社区赋能中国优
- 大学社会实践 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