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辽原,全新发展
呼和浩特在十几年前,是一座十分破败的城市。因为在偏远地区,经济得不到很大的发展,城市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灰蒙蒙的。此外,中部地区有很大的黄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观察员还了解到在过去,呼和浩特的公共厕所大多是旱厕,百万人口的市区内只有767个公厕,无法提供及时的便民服务。
当真正停下来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他发现,家乡建造了许多快速路和高架桥,城市的管道线路得到了完善。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在路上所花的时间减少,可以去干更多有益的事。行走在宽敞的马路上,四周的建筑物拔地而起,看着四周川流不息的车辆,杨同学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呼和浩特的一个新亮点就是地铁建设。它为城市的交通提供了新的选择,方便人们出行,人们可以通过地铁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减少了交通拥堵和时间浪费。
图
1
快速路
|
图
2
地铁线
|
走着走着,“青城驿站”四个大字映入杨同学的眼帘。抱着好奇地心理,杨同学走进青城驿站,见到了管理驿站的大爷。和大爷聊天后才知道,“青城驿站”是呼和浩特市为了解决如厕难题而推出的城市综合服务体。他发现“青城驿站”的设计与地域文化和街道景观相融合,驿站的主要功能是公共厕所,同时还结合了便民服务、商业经营、放松休闲等综合服务内容。他还发现,这里为环卫工人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以及免费的热水。公共厕所外的一个大屏幕把气味指数、菌群指数、气温、洁净度都显示得清清楚楚。管理人员刘四平介绍:“所有‘青城驿站’在硬件上融入除臭系统、水气混合冲洗洁具设施、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保证厕所清洁无异味。”
图
3
青城驿站公厕
|
图
4
青城驿站休息处
|
如今呼和浩特开发了厕所地图,人们通过手机下载“掌上青城”App,就可及时找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公共卫生间。为保证新式厕所长期有效运行,呼和浩特还探索“以商养厕”,引入咖啡厅、茶吧、小超市等。在五里营“青城驿站”,仅一台ATM机的租赁费就可以满足驿站日常运营所需。青城驿站不仅是对古代驿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张名片。
(二)红色赤水,崭新面貌
“赤水最红,红在光荣的红色革命记忆”,深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冉同学有话说。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毗邻四川、重庆,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也是贵州省最大的通江口岸。1929年贵州早期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在此成立,1935年,“四渡赤水”战役写下毛泽东一生中最得意之笔;红在流丹溢彩、灿若红霞的丹霞奇观,赤水是全国第八个、贵州第二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为了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家乡的变化,冉同学去到了乡下。她发现十多年前的农村小屋变成了现在的砖房,国家还给贫困户提供了安置房,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图
5
农村小屋
|
图
6
砖房
|
在以前,农村里的百姓出行都是走他们用石块一块一块搭建的小路,要是遇到下雨天会让原本就不好走的路变得更加艰难。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就医也会因为交通耽误,村里与外界的联系弱,许多设施跟不上。而现在,许多农村修了公路,老人们想出去可以乘坐大巴车,居民的出行得到了改善。
图
7
采访村中老奶奶
|
图
8
采访村中叔叔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有力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通过和村子里的人们进行交流,冉同学深刻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三)河南老关,新的容颜
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家乡在河南老关村的李同学也开始他的观察。河南十分重视教育,随着李同学的观察以及对村民的询问,他了解到,在之前,老关村的教育资源是比较落后的,小学少,且地方不大,不能够提供寄宿。小学生们每天都要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一方面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给还未下班的父母带来顾虑。村子里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每天上下学接送也会麻烦年迈的爷爷奶奶。而在现在,村子里的小学数量增多了,学校前还有宽阔的广场和篮球场,孩子们有了更多的乐趣。学校也变大,上学不便的孩子可以选择寄宿,让家长们更放心。
图 9 新建小学
村里的大叔说,之前村子里的路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变得非常泥泞,但是现在,全都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周围破旧的土房子也翻新成了一座座新的楼房。村子里的这些变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真实写照。
图
10
泥土路
|
图
11
柏油路
|
图
12
毛胚房
|
图
13
新自建房
|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对点帮扶带来的好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好。党的领导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身为时代的新青年,通过本次实践,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青年一代必将大有作为,生逢盛世,重任在身,定人生方向,立鸿鹄之志,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