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是江南文化的根系,更是中国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打破传统非遗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7月2日至7月6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华夏吴韵·淬琼古今”团队赴江苏省无锡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六名学生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01、古吴兴衰,根脉探寻在无锡梅里古镇,实践团队通过参观走访、实地考察、阅读文献等方式,了解到底蕴深厚的吴文化发展历程。吴文化起源于太湖流域,特别是无锡梅村一带。约3200年前,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成全父亲传位给季历及其子姬昌的愿望,南迁至江南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开发,建立了吴国。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江南地区的原始文化相互融合,加之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逐渐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吴文化。实践团队迈入泰伯庙的大门,感受超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体会泰伯谦让天下的崇高品质,欣赏泰伯为后世文化发展所作出深远影响。吴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俗、艺术、建筑等文化特征,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02、江南水乡,岁月沃土江南水乡的独特底蕴为吴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梅里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实践团队来到梅里遗址博物馆,直观的感受到了泰伯奔吴的历史故事以及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和“遗址现场”,生动展现了考古遗址的发现,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与礼教文化的传播方式。此外,博物馆还利用声光电、数字化电子触摸屏等科技手段,还原梅里遗址原本的模样,让实践团队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感悟吴文化潜移默化的发展。
03、古韵今风,时代交响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吴文化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实现自我更新与创新。走进“泰伯奔吴”文化记忆展,实践团队感受到吴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传统吴剧与现代音乐剧的结合,使得古老的戏剧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泰伯》电影将古代吴国的传奇故事与现代电影艺术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新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吴文化的展示不仅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通过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不仅在形式上得到了传承,更在精神上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对话,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活力。
04、宣讲普及,文化自信 实践团队来到了江阴市石牌社区,以高瞻远瞩的视角,将吴文化的千年传承、艺术底蕴以及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创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讲环节,以一种既专业又亲民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社区居民面前。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富有哲理的案例分析,充满创意的互动体验,深化了居民们的文化自信。在精心准备的调查问卷环节中,居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思考与交流中激发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宣讲会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居民们对吴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古韵流芳,文化自信。今风传韵,创新发展。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传承和弘扬吴文化为指引,加强与普及非遗文化为目标,了解吴文化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发出南财学子的声音,展现南财学子的雄风,促进吴文化进一步发展,助力传统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