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7月12日电(通讯员欧夏 王烨)
为弘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了解农村老年人对银行数字金融适老化的态度和需求,7月11日至12日,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数”通乡村,“智”惠夕阳三下乡实践调研团分别前往长沙市望城区彩陶源村和洪家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
在彩陶源村,调研团首先和彩陶源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大概了解了村民们的基本生活情况以及金融需求。彩陶源村委会指出,本村老年人的金融业务需求基本为存款、取款,由于老年人接受能力及经济能力比较弱,彩陶源村的老年人们对数字金融使用率比较低。
离开彩陶源村委会,调研团成员们前往村中唯一的银行——湖南湘江新区农商银行进行采访,从工作人员了解到,银行有提供一些适老化服务以便捷老年人办理银行业务,同时银行也在积极推行数字人民币,让村民们在警防数字诈骗的同时了解数字人民币知识。不过,目前村民们更愿意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调研团询问了工作人员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未来对银行或农村老年人是否存在有利帮助的看法,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这些新兴技术必然会更加方便老年人办理金融业务,但农村老年人对金融业务需求比较单一,大多为存款、取款,而且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这是新技术推广的一大难点。

图为调研团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通讯员 王烨 摄
随后调研团成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地访问了多位老年村民。通过耐心详细的交流,调研团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老人们对银行的基本服务普遍表示满意,表示银行有向他们提供老花镜、爱心窗口等特别关照,但同时也反映了在使用自动取款机、网上银行等数字金融工具时遇到的困难。不少老人表示,由于年龄大、视力不佳或缺乏相关知识,他们对这些新兴服务感到陌生和不安。同时,也有村民向调研团分享了身边的金融诈骗事件,他们担心通过手机网络操作可能会遇到诈骗或点到莫名的花销

图为调研团前往村中 通讯员 王烨 摄
第二天,调研团转战洪家村,继续深化调研工作。在这里,他们不仅询问了老年人对银行服务的看法,还重点了解了他们对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的认知与态度。调研过程中,调研团成员们通过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学等方式,积极向老年人普及数字金融知识和AI基础知识,希望能帮助他们克服对新技术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大部分老人对AI等概念了解不多,但他们对新技术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表示如果有人进行指导,自己愿意尝试学习这些能够让生活更加便捷的技术。

图为调研团正在访谈村民 通讯员 王烨 摄
通过两个村庄的实践调研,调研团发现,虽然银行服务在乡村地区已得到基本覆盖,但老年人在享受这些服务时仍面临诸多不便。许多老年人因缺乏数字技能,难以充分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便捷渠道,导致他们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仍然需要依赖传统的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而部分银行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窗口较少、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扰。
此外,调研团还注意到乡村地区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通过金融手段改善生活、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网络安全意识的薄弱也使得老年人在面对网络诈骗时显得尤为脆弱。因此,老年人会对数字金融产生抗拒心理,从而拒绝接触数字金融和其他金融工具。
通过两天走进乡村的实地调研,调研团以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了解到了农村老年人的真实金融需求情况,也了解了农村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调研团推进金融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如构建“银龄友好型”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数字金融教育与培训,提升老年人金融素养等,以有效解决乡村地区老年人在享受数字金融服务时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推动乡村数字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