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2024年的夏天,收拾行李,整装待发,深入乡村,实践探索。7月6日,我怀着满腔热情与期待乘上大巴,跟随湖南师范大学生科院“心语护航,祁东守望”三下乡实践团,前往湖南省祁东县进行为期15天的教育现状与产业情况相关方面的调研。
在带队队长通知我将前往石龙桥村走访调研时,我是期待和激动的。我的脑海中甚至浮现出一系列关于本次走访调研的画面:我的队友都是我所认识的吗,他们是不是都有着一技之长?作为三下乡走访实践团,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突发问题?我们调研的对象会是那种年龄层次的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我们能不能在不会方言的情况下与村民顺利地交流?我还会收获到什么......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窗棂,我和部分队友们已经乘上了前往石龙桥村的大巴车,路上的颠簸辛苦早就被上路的兴奋掩盖。大约半个小时后,大巴车抵达了石龙桥村村委会,下车环顾四周,是一座座砖瓦房,乡村土路上人车稀少,房门口阴凉处偶有一两位满头白发、身子佝偻的老人纳凉,我初步感觉这是一个安静且有待乡村振兴的村落。我们走进石龙桥村村委会,村副主任管秋元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坐在一张方桌上,管副主任十分坦诚地向我们讲述了村里的经济、教育、村民生活等等相关情况,着重讲了村民共同劳作创作出的黄花源景区。她说:“我们祁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黄花菜之乡,习总书记也说过要把黄花菜发展成大企业,我们村里也有年轻人在搞黄花菜微商电商,有些很有名的,以后都会发展起来的。”我看着管副主任眼睛里闪烁着兴奋,感受到她对村子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憧憬以及许多年轻人对于带动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在这一个简简单单的谈话中,我收获颇多。我第一次走出大学以及以往生活的大城市的“象牙塔”,真正地走入乡村,与基层农村干部进行交流,去深入了解农村百姓柴米油盐生活中的幸福与烦恼,既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对主要种植黄花菜为生的农民生活有了深入了解。
结束完与管副主任的交谈后,我们决定在村子里再走访几家农户,以加深我们对种植黄花菜农民生活的理解。在一幢两层居民自住房中,我们采访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以一嘴流利的普通话,坦诚地说着自己家里的事情,从自己出嫁到离开仅有一岁的儿子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从两个儿子长大成婚、外出打工到如今自己带着孙子孙女生活。她眼里微微泛起泪花,却笑着说:“我们家心都是在一起的,都是拿踏实钱的,当初我们家没钱,别人家就是看我们家氛围好,才愿意把姑娘嫁到我们家的,现在啊,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奶奶的话语体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乐观与坚韧,纵使遇到了很多困难,我能感受到他们浓浓有爱的大家庭氛围,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他们凭着自己的汗水将原先小小的平房建成现如今两层楼的大房子,脚踏实地地去创造美好生活。在日后的就学或者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挫折,因为乐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更能让我们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随后,我们又偶遇了一对电商创业姐妹花,有幸参与她们第一支电商视频的录制。她们说:“我们选择做电商,一方面这可以给我们家里带来收入,另一方面就是想通过电商的方式帮村里老人卖黄花菜,有点收入,让村子更富有些。”朴实的话语中表达出她们的初衷,透露出创业带动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与决心,这令我十分动容。在我们询问她们还有什么困难时,她们一笑而过,说着“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克服的”。我能感受到她们的乐观与坚定,她们是一群石龙桥村年轻人、甚至广大祁东县年轻人的缩影,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在家乡,振兴家乡企业。我不知不觉就想像到无数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返家乡或者留在家乡,投身广袤乡村,用知识与汗水浇灌乡村致富希望,用创新与激情点亮美好未来。作为青年一代中国人,我们大学生不仅是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的见证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乡村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自幼生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虽离开家乡但依旧在大都市中,我似乎一直处于舒适区之中,蜷缩在自己的洞穴中,对除了与自己类似的人以外的其他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扩宽观察的视野和讲故事的能力,奈何短短一天或者几天的调研时间匆匆忙忙,只是在对话中感受受访对象的生活,但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受访对象的生活,没有办法深描他们的生活图景的全貌,这也是本次调研的遗憾。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从“象牙塔”跨向了“田野”,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尽可能去理解、去倾听、去发现、去思考,带着读书人“为生民立命”的志向,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去探寻助力当地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我与湖南师范大学生科院“心语护航,祁东守望”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队员采访管秋元副主任
队员采访坦诚奶奶
队员采访创业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