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上午,来自同济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皖西学院的40余名学子在导师许彩虹、刘涛的带领下,走进中国三峡-城北污水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专业实习活动。本次活动以“城北污水厂与除臭专业实习”为核心,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加深学生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前沿技术的理解,同时强化其环保意识和专业素养。
实习伊始,学员们参观了城北水质净化厂(一期)。这座于2004年建成通水的工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8万吨/天,2010年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后,目前整体采用“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三级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18918-2016》一级A标准,而产生的污泥则被运输至城北污泥处置厂进行资源化处置。在同济大学董滨老师和厂长郑文胜的详细讲解下,同学们对污水处理的初级阶段有了直观的认识。
图为董滨老师和厂长郑文胜讲解水环境治理思路(通讯员 邓以诺 摄)
紧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城北水质净化厂(二期)。二期工程日污水处理能力同样为8万吨/天,总投资2.4亿元,于 2021年8月建成通水。与一期相同,二期工程也采用了“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的三级处理工艺,尾水排放至苏大堰,出水水质稳定达到《DB34/2710-2016》排放标准,污泥同样直接输送至城北污泥处置厂进行资源化处置。
在二期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光储区。六安城北水质净化厂(二期)光储项目由装机容量1.54MW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一座、容量1.1MWh储能站一座、新能源停车棚一座组成,并采用综合能源智慧运维系统进行数字化集中管控。这一项目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图为董滨老师讲解沉淀池的运转过程(通讯员 邓以诺 摄)
从环境效益来看,它探索了更多“长江大保护+清洁能源”模式,围绕长江大保护项目构建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项目投产后,相当于每年减排标准煤458吨、减排二氧化碳1217吨、减排二氧化硫11吨、减排氮氧化物3吨,同时减少大量烟尘排放。
在经济效益方面,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56万度,削峰填谷73万度,能产生经济收入149万元。
而从社会效益角度,它推动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绿色升级,加快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统筹。同时,还解决了新能源车充电问题,造福了厂内职工。
在了解完光储项目后,同学们深入学习了主要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部分——AAO生化池。AAO生化池功能强大,通过创造厌氧、缺氧、好氧的条件,能够有效去除BOD5、CODCr、N、P等污染物。AAO生化池由生物选择区、厌氧区、兼氧区和好氧区组成,通过生化反应实现脱碳、脱氮和除磷的目的。
图为学员们讨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通讯员 邓以诺 摄)
此外,城北污水厂也有许多创新举措。一,城北污水厂利用剩余污泥在经过包括堆肥处理在内的一系列处理后被利用在植物的种植之中,并在六安城市园地进行推广应用。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还为城市增添了绿色。二,污水厂部分构筑物的上方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其主要功能为遮阳,其次还能解决污水厂区部分的电能使用,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厂区能源的自利用。
图为学员们观察污泥处理试验田(通讯员 邓以诺 摄)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提出问题,与厂长郑文胜和许涛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同济大学的一位同学表示:“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书本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桂林理工大学的一位同学感慨道:“光储项目让我对污水处理与清洁能源的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未来我希望能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皖西学院的一位同学则说:“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更有信心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济大学刘涛老师表示:“这次三下乡专业实习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环保事业,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三下乡专业实习活动在学员们的满载而归中圆满结束。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将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
图为学员们参与城北污水厂的专业实习合影(通讯员 邓以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