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变迁,随着劳动人口的外流与工业化的逐步发展,愿意并能够从事大欧鸟笼生产、销售的人数减少,如何切实保护非遗技艺,振兴大欧鸟笼产业的发展路径成为摆在当地乃至全国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山东农业大学“璞乡致远”乡村振兴实践团一步步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等实际行动,了解鸟笼产业现状,探索其转型升级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站,揭开百年“鸟笼村”的神秘面纱。
大欧戈庄村以其悠久的鸟笼制作历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遐迩。“璞乡致远”乡村振兴实践团带着对振兴大欧鸟笼的决心与对其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当地村委的带领下,到大欧乡村记忆馆进行参观,以实地感受其鸟笼制作的历史与发展现状。随着参观的不断推进,实践团成员紧跟着大欧鸟笼稳步前进的发展历程,就村内生产销售方式转变、政府政策及未来期望等方面对村内负责人进行访谈。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无一不感慨大欧鸟笼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发展之不易。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欧乡村记忆馆内合影 付琳摄
图为“璞乡致远”团队成员对村内负责人的采访 张庭摄
第二站,品味非遗技术在鸟笼上的“妙手生花”。
团队成员们在村委的引导下拜访了大欧鸟笼非遗制作技艺的继承人——吴洪柏先生。怀揣着首次接触非遗手艺人的激动与由衷的敬佩,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吴老的办公室,经了解,一件古法技艺精心雕制的鸟笼,生产周期在二十天左右。成员们对吴老制作鸟笼的过程进行观摩与询问,吴洪柏先生表示其从开始学习记忆之初到如今的四十多个年头当中,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他对鸟笼技艺独特的情感经验与大欧人对非遗技艺的坚守创新。在此过程中,成员们对非遗工艺的魅力与意义有了更加深刻地体会,也更加坚定了要用其所学,切实帮助乡村振兴的决心与信心。
图为非遗鸟笼技艺继承人吴洪柏先生作品 曲珈仪摄

图为大欧乡村记忆馆镇馆之宝 张庭摄
第三站,探究借“网”发力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新时代,如何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传承振兴大欧鸟笼产业,成为当地所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璞乡致远”团队走入田间地头,探访真实乡野,他们发现“合作社+农户+电商”抱团模式成为了大欧村近几年的发展新思路,大欧村在早年就规划建设了鸟笼展销大厅及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对村民进行电商知识培训、运营、物流等多项服务。此外,他们也收集到全村仅有不到20%的村民从事电商工作,鸟笼由线下批发拓展到线上零售,产品已远销多国数据信息。
成员们总结出当地发展的三点问题:第一,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与升级挑战;第二,具有人才流失与引进的难题;第三,缺乏产业链的整合与集中。同时,成员们通过自身所学向村委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首先是探索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鸟笼发展方向,拓展销售市场、形成多层次、多水平供货机制;再是组织吸纳村内年轻人传承创新非遗技艺,运用好社交网媒的宣传作用,在时代的浪潮中站上属于大欧的潮头;最后,打造建设集生产、电商销售和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鸟笼产业园的发展方案,完善延长鸟笼产品产业链,做好售后服务、增加顾客粘性,打响“中国京笼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电商销售者 付琳摄
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下来,“璞乡致远”乡村振兴实践团更懂得了社会课堂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更加能感悟矢志强农兴农,全面乡村振兴的深刻含义。他们希望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再次助力该产业的发展,让中国非遗走向更远的地方,并且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