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雷山水寨,共赏“笙染之韵”
——“商履致远”夏乡之队携手“E路黔行”实践队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近日,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商履致远”夏乡之队携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路黔行”实践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乡水寨村进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之旅。
到达水寨的当日,水寨村以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热烈欢迎了两所高校师生的到访。水寨男性村民运用他们娴熟的技巧,吹响了高昂激越的高排芦笙,旋律悠扬,回荡在山谷之间。与此同时,女性村民们身着精美的苗族服饰,她们的歌声如清泉般悦耳,舞姿则如行云流水般优雅,苗歌与舞蹈相互交织,共同演绎出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
男村民吹奏高排芦笙。罗桐 供图
在当天的调研活动中,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许小灵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该公益组织在少数民族社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并讲解了社区资源调查工具包,“民宿业的多个方面,包括管家服务的重要性和挑战、民宿与酒店的差异、民宿的种类与个性化、操作中的常见问题以及民宿的生命周期和装修需求”。
在村委负责人的引领下,团队成员深入挖掘水寨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他们拜访了苗族农耕文化的守护者——“活路头”,听他讲述苗族世代传承的古老农耕智慧。见证了雷公山上那颗拥有千年历史的标志性保护物种——秃杉,其苍劲挺拔,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许小灵介绍公益组织在少数民族社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成果。陈卓 供图
探访了稻花鱼养殖场。这里实行着一种独特的鱼稻共生系统,其中鱼类与水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创新模式巧妙地利用鱼类来消除水稻的虫害,抑制杂草的生长,对水稻起到了卓越的生态防病虫效果。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还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最后,团队成员们注视着那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牛角碑,这座碑刻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古老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下了水寨曾经发生过的辉煌事件和历经的沧桑变迁。这座牛角碑不仅是一座历史见证,更是这个地区几代人努力和奋斗精神的象征。
在第二日至第三日的调研期间,两校师生紧密跟随着当地村民亲身体验了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的传统工艺——蜡染,从设计图案、熔蜡上蜡,到染色脱蜡的每一个细致步骤,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团队成员首先从熨布料、选图案、印画布料、上蜡、放入染料中,第二天,便能获得精心制作完成的蜡染作品,虽然初次体验手法尚显生疏,但那份创作的喜悦与满足,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中。
团队成员体验蜡染。陈卓 供图
在调研阶段,队员们深入体验并细致观察了乡村发展的变迁轨迹,精心梳理了乡村变化的脉络并紧密围绕水寨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智慧与力量,为当地乡村打造出一系列既保留乡愁记忆,又符合时代潮流的乡村旅游项目。
(通讯员 宋移鑫 肖昕怡 罗桐 陈卓) (指导老师 谢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