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在饮食方面,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励对传统烹饪技艺、饮食习俗等进行挖掘整理,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文化内涵的追求。为了了解“传统文化和大食物观的渊源”,2025年1月27日至2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分批次分别来到非遗文化花馍制作坊参观,进入中小学通过绘画和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科普。
深耕理论土壤,厚植认知根基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深入理解大食物观的概念、内涵与重要性,清晰认识到从传统单一粮食安全观向涵盖多领域食物资源的大食物观转变的必要性,全面掌握大食物观所涉及的农林牧渔等各产业知识及其相互关系,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于2025年1月展开了大食物观专题学习会议。 在本次专题会议上,实践队员首先了解了大食物观提出的背景,认识到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的一种观念,同时深入探讨了大食物观的现实意义,然后结合现实条件将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蓝色食品和传统文化等要素联系起来,按照就近、科学原则,研讨确定了实践地地点和方案。通过本次会议,实践队员对大食物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将各要素统筹协调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图为大食物观专题培训会议。 通讯员 周钰晴供图
走进非遗天地,洞察食物大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花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源自民间面塑艺术的传统面食艺术品。历史悠久的花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捏、搓、揉、掀等手法,将面团幻化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花馍以其丰富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饮食的多样性,特别注重食材的选择,这在“五谷杂粮”的使用中得到了体现。在参观过程中花馍制作厂负责人提到:“花饽饽是当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日常食品,是传统文化与大食物观碰撞的体现,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 在花馍文化里,通过对各类谷物的巧妙运用,既丰富了饮食种类,满足了人们的营养与口感需求,又在无形中拓宽了食物来源,保障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这与当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的理念高度契合。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花馍馍制作厂。 通讯员 迟韵涵供图
走进菁菁校园,播撒思想火种
图为实践队员面向中小学同学展开主题科普会。 通讯员 赵昌远供图
为了让身边的青少年能更加了解大食物观,2025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成员走进中小学进行大食物观和粮食安全科普宣传。本次科普过程中,实践队员开展了主题班会并带领同学们制作了粮食安全与大食物观宣传画,同时,实践队员们热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深化对大食物观和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呼吁同学们回家后积极宣传大食物观,尽自己所能节约粮食、践行大食物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为实践队员在活动结束后与同学们合影。 通讯员 周钰晴供图
通过本次实践,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调研方法,深刻认识传统文化与大食物观、粮食安全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非遗花馍制作契合大食物观对食材多样性的倡导,作为日常食物,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持。走进校园向青少年宣传,举办主题班会,阐释大食物观内涵,剖析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价值。此次实践沿着传统文化脉络,践行大食物观,维护粮食安全,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篇章,为国家粮食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