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茂腔古韵,传承文化薪火
在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懈追求中,2025年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文化守望者实践队踏上了前往潍坊高密茂腔博物馆的学习实践征程。此次旅程,队员们怀揣着对地方戏曲文化的热爱与好奇,深入探究茂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与内涵。
初临博物馆:开启茂腔之门 当实践队在潍坊高密茂腔博物馆前,一间具有地域特色的展馆映入眼帘,博物馆外观朴素而典雅,走进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序,丰富多样的展品立刻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从精美的茂腔戏服到形态各异的道具,从珍贵的历史照片到详细的文字介绍,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茂腔的发展脉络,让队员们对茂腔的起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据资料记载,茂腔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它最初是在山东民间说唱肘鼓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柳琴戏、京剧等剧种的艺术元素逐渐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在发展过程中,茂腔不断地与当地的方言、民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茂腔戏服。吴俊瑶 供图
深入学习:聆听茂腔故事 为了让队员们更深入的了解茂腔,博物馆特意安排了资深的茂腔研究者为大家进行讲解。研究者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茂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那些为茂腔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故事。队员们围在一起听的津津有味,不时提出心中的疑问。在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茂腔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面临诸多困难,但凭借老一辈艺术家的坚持和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茂腔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随后,队员们有幸观看了经典茂腔剧目的精彩片段。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茂腔独特的艺术魅力。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队员们沉浸其中,被茂腔独特的韵味深深打动。在观看的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茂腔的唱腔丰富多变,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性格,分为慢板、快板、散板等多种板式,其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图为茂腔研究者为实践队队员讲解茂腔的发展历史。魏嘉慧 供图
实践体验:感受茂腔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论学习与欣赏剧目后,实践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实践体验环节。博物馆的专业老师亲自指导学习茂腔的基本表演技巧,从台步、手势到唱腔发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耐心教导。队员们纷纷换上茂腔戏服,手持道具,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学习唱腔时,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茂腔的难度。茂腔的唱腔要求演员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技巧,且音域跨度大。队员们反复练习,从最初的声音沙哑、节奏不稳,到逐渐能够唱出一段完整的旋律,过程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次进步都让大家欣喜不已。在学习台步和手势时,队员们也充分感受到了戏曲表演的细腻与讲究。简单的一个台步,需要演员通过脚掌、脚跟的协调移动,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景;而手势的变化更是丰富多样,每一种手势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表现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穿上戏服并学习茂腔的手势。王中贞 供图
总结展望:传承茂腔之光 此次潍坊高密博物馆的学习实践活动,对文化守望者队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传承之旅。通过参观学习、聆听讲解、观看表演以及亲身实践,队员们对茂腔这一地方戏剧瑰宝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茂腔作为高密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然而,在现代多元的文化冲击下,茂腔同许多传统戏曲一样,面临观众群体萎缩、传承人才短缺等问题。实践队深刻意识到传承和保护茂腔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队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作为契机,积极投身到茂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茂腔、喜爱茂腔,为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茂腔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吴俊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