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能源脉搏,共绘乡村振兴新篇
在国家能源变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轮驱动下,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潘渡镇王沃庄村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为了探究当地的能源消费模式,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心系农情实践队深入此地,开展了一场关于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的实地调研,旨在探寻能源变革如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踏入菏泽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的全面摸底实践队队员抵达王沃庄村后,迅速投入工作,首先便采访到了当地村民李女士。李女士介绍道:“在我们村,煤炭、薪柴等传统能源在部分家庭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冬季取暖和日常烹饪方面。尽管如今电能、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已逐渐进入乡村,但传统能源在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仍不可或缺。”她还提到,村里的用电高峰期大多集中在寒冷冬季与炎热夏季,主要用于做饭、取暖、照明等基本生活需求。月度能源支出差异显著,每月能源支出从百元以下到千元以上不等,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与消费习惯。
图为实践队员与李女士交流能源使用现状。曹雅平 供图
深入剖析:能源与生计的紧密纽带
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深入当地,与村民和村干部展开交流,逐步揭开了能源消费与村民生计的紧密联系。居住在现代化独立式住宅的村民王大爷提到,他家的房子是近几年经济条件改善后建造的,现在生活非常便利,家里配备了空调和电脑,虽然电费有所增加,但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而在另一户简陋砖木结构房屋的村民刘女士家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她主要依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平时用电仅限于电视和电饭煲,冬天取暖依然依赖煤炭,尽管这种方式不够环保,但成本较低。村干部介绍,村里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许多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和农产品销售增加了收入,建起了新房,并购置了更多电器。不过,仍有部分困难户的住房条件和能源消费方式改善不大。在交流取暖方式时,村民王女士提到,他们一直使用煤炭取暖,虽然这种方式不够环保,但成本较低,且能保持室内温暖。而村民李女士则表示,电暖器使用起来方便且干净,虽然电费相对较高,但只有在觉得冷的时候才会使用,总体花费感觉比煤炭便宜,同时更加环保。

图为王沃庄农户李女士家煤炭。曹雅平 供图
在交流基础设施时,王女士说,“村里电网改造后,用电稳定性大幅提升,家里使用的电器也增多,部分家庭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村干部也介绍道“基础设施好的村庄,能源供应稳定,新型能源推广也容易。我们村经过电网改造和道路硬化后,村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新型能源的接受度也高了。而一些基础设施差的村庄,连基本的能源供应都成问题,更别说推广新型能源了。”通过这些与村民和村干部的交流,实践队员们逐步揭开了能源消费与村民生计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点亮乡村发展新路:能源变革实践在传统能源困境与能源变革新机遇的交织下,村民使用的能源种类更加丰富。太阳能光伏板不断走进农村。在政府补贴与技术支持下,许多村民在自家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实践队员们得知这些太阳能光伏板不仅能满足家庭日常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可并入电网获取收益。同时风力发电设施也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乡村空旷地带,一座座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巨大的叶片随风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村民李女士说:“自从在这里建设了风车,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好,获取的能源也越来越方便。”风力发电不仅为当地的村民提供绿色能源还使当地的环境越来越好。

图为菏泽王沃庄村附近的太阳能光伏板。杜嘉润 供图
在与村民李女士关于能源消费意愿的探讨中,村民们表达了多元化的考量。成本、便利性、安全性等因素是他们选择能源时的重要依据,而对环境的影响、政府政策等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节能意识在村民心中悄然生根,部分家庭已将节能措施融入日常,合理控制电器使用时间,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对于新型可再生能源,村民们的态度复杂而真实。当地村干部介绍:“村里确实有不少村民对新型能源感兴趣,但因为价格和使用不便等问题,还在观望。政府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如果能有更多补贴和优惠政策,村民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有人因对其性能与成本的担忧而犹豫不决,也有人满怀期待,渴望尝试这一新兴事物以改善生活。村民们认为,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维护成本高等是使用新型能源可能面临的困难,而政策支持不足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
根据此次调查,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农村能源消费模式的复杂多样,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探索并存,反映村民面对能源选择时的无奈与期盼。村民们的故事构成一部生动的乡村能源发展史。(通讯员 曹雅平)

图为心系农情实践队员合照。李珂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