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踏访红色场馆,汲取奋进力量
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赤旌文宣”实践队成员刘嘉琦于2025年2月5日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参观淄博历史展览馆。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殿堂里,通过参观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深刻领略了淄博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踏入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序厅。大型浮雕生动地展现了淄博人民在革命岁月中英勇抗争的场景,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浮雕上方,“淄博革命历史”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彰显着这座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来到了第一展厅——“曙光初照”。这里主要展示了从19世纪中叶到1927年,淄博地区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救民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淄博传播,党组织逐步建立的历史过程。
展厅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一本本泛黄的书籍,是马克思主义在淄博传播的见证。其中,有早期共产党人在淄博秘密散发的宣传册和一些早期党组织活动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开展工作的情景。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淄博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淄博支部的建立过程,以及支部成立后,在发动工人运动、传播革命思想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实践队员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被那段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历史深深吸引。
离开“曙光初照”展厅,步入第二展厅——“抗日烽火”。这个展厅以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淄博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一进入展厅,一幅巨大的淄博地区抗日形势图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抗日根据地、战斗发生地以及日军据点,直观地展示了当时复杂而激烈的战争局势。在展厅的一侧,陈列着各种武器装备,有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等,这些简陋的武器虽然无法与日军的先进装备相比,但却是淄博人民保家卫国的有力武器。讲解员拿起一支土枪介绍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物资匮乏,我们的抗日武装力量大多使用这样的土制武器。这些武器虽然简陋,但却凝聚着淄博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凭借着这些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
展厅内还展示了许多抗日英烈的事迹。其中,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的故事尤为感人。他们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投笔从戎,组织抗日武装,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多次战斗中,他们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保卫家乡、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三兄弟都壮烈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淄博人民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实践队员仔细阅读着英烈们的事迹介绍,认真记录下这些感人的故事,希望能够将这些红色记忆传承下去。
走出“抗日烽火”展厅,来到了第三展厅——“解放战争”。在这里,展示了淄博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力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
展厅内,一幅幅反映淄博人民踊跃支前的图片格外引人注目。担架队、运输队穿梭在战场上,为前线的战士们送去物资和伤员。据讲解员介绍,在解放战争期间,淄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人、出车、出粮,全力支援前线。许多青壮年男子踊跃参军,奔赴战场;妇女们则在家中为战士们做军鞋、缝补军装;老人和儿童也纷纷加入到支前队伍中,为部队烧水做饭、站岗放哨。淄博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在展厅的中央,摆放着一辆支前用的独轮车。这辆独轮车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却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解员讲述了一位名叫唐和恩的支前模范的故事。在淮海战役期间,唐和恩推着这辆独轮车,跟随支前队伍,行程数千公里,为前线运送物资。他的独轮车上,还刻满了他所经过的地名,这些地名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支前史诗。
最后来到第四展厅——“走向辉煌”。这个展厅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淄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
展厅内,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淄博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淄博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淄博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和发展成就,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曲阜师范大学“赤旌文宣”实践队成员刘嘉琦通过丰富的展览内容学习了解了更多的革命历史知识与英雄事迹,汲取奋进力量。未来淄博革命历史纪念馆,也将继续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向更多的人讲述淄博的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