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千卷录华章 诗波墨韵证古交
镇江地方志馆,团队成员环工2403班陆徐天健、环工2402班朱锴畅研读了《至顺镇江志》等文献,就该志书成书年代、所载色目人(元代对西域等地民族的统称)定居情况、蒙汉通婚记录以及民间风俗等内容,与展馆讲解员进行了交流讨论,梳理了运河枢纽城市历史上的民族构成与融合脉络。
常州段,团队走访常青里历史文化街区、常州市经开区图书馆及大运河记忆馆。常青里街区的粉墙黛瓦下,团队成员抚过“大运河之歌”展馆的泛黄书卷。团队成员环工2403班吴咏泽、环科2402班周浩结合古籍手卷资料,与展馆志愿者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挂剑践诺”史实。该事件被视为中华民族早期诚信精神与跨地域、跨文化交往的典范。
山塘河畔商帆竞 云龙挂剑誓山河
七里山塘的粼粼波光,曾映照晋商砖雕与闽南彩绘在会馆梁枋上共生。团队成员环工2401班杨徐航、水质2402班谢琳走进苏州七里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考察了山西会馆、岭南会馆等明清商贸遗存。一方会馆,不只是商帮驿站,更是晋商、闽商、回商等各地各族商贾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团队成员查阅《山塘志略》,其中记录了清代回族商人经营丝绸、满族文士题咏运河的史实。在苏州博物馆,成员重点研究了馆藏珍品秘色瓷莲花盏。谢琳同学分析指出瓷器上的缠枝莲纹,既有藏传佛教象征,又融入江南文人审美,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粟特商队沿运河输入波斯钴料,与江南匠人的技法结合。一盏莲花瓷,是技术传播与信仰融合的物证,折射出辽阔的运河文明对话。团队成员环工2403班徐鹏深入徐州云龙山,实地考察跨族盟约的圣地挂剑台:季札挂剑于墓树践诺,成为中华诚信的图腾。经调研,小组发现伴随着运河文化的传播,有楚人吸纳吴地“季札崇拜”,融入楚文化重义传统,有漕帮将“挂剑台”奉为江湖信义标杆,更有回族商人以“挂剑精神”为商道准则,在运河码头的贸易往来中坚守诚信。不同族群对这一典故的认同与践行,让“信义”成为连接各族群的精神纽带,在运河两岸的交往中传递着跨越民族的道德共鸣。
闸口千帆映同心 盐商故里融百味
宿迁作为运河重要节点,其运河闸口见证了南来北往各族群的交融。团队成员环工2402班李佳、环科2401班张宇走进宿迁运河港区,探访古闸遗址与现代航运枢纽。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回族船工与汉族纤夫常在此协作拉纤过闸,蒙古族商人的驼队与南方汉族的商船在此交汇补给。在当地民俗馆,一幅《运河闸口千帆图》古画生动展现了这一场景:画面中各族群服饰各异却配合默契,闸口旁的茶馆里,满汉百姓同桌饮茶,维吾尔族商贩的葡萄干与汉族的糕点摆在同一货摊。如今,运河宿迁段的航运依旧繁忙,不同民族的港口工人、船运从业者延续着祖辈协作的传统,在货物装卸、航运调度中互帮互助,让同心协力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书写。扬州作为运河名城,盐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交融印记。团队成员环工2401班王媛、水质2403班赵越走访东关街、个园等历史街区,探寻其中的民族团结密码。在个园的砖雕照壁上,既能看到汉族传统的“五福临门”图案,又能发现回族的几何纹饰,据考证,该园曾为回汉盐商合建。东关街的老字号商铺里,回族的酱菜技艺与汉族的糕点制作相互借鉴,形成独特的“扬味”饮食文化。团队查阅《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了清代满族官员与汉族文人在瘦西湖畔雅集,回族艺人献艺助兴的场景,字里行间尽显各族群在文化、生活中的深度融合。
从镇江的方志记载到扬州的市井百味,从常州的诗墨传承到宿迁的闸口协作,从苏州的商贸交融到徐州的精神共鸣,“运河同‘环’,团结共‘境’”中华文化传承团的脚步,丈量出大运河江苏段民族交融的深厚根基。这条流动的文化长廊,以水为媒,串联起各民族的交往记忆,也必将在新时代奔涌向前,见证更多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实践团成员谢琳表示:“大运河江苏段的每一处遗存、每一段记载,都诉说着各族群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的故事。这条流淌千年的水脉,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见证并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通讯员 谢琳 吴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