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进课堂,信念浸童心
作者:王彤 杜雨泽
来源:王彤 杜雨泽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曲阜师范大学“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在往年实践基础上继续吸纳优秀人才参与其中,创新实践形式,采取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分散实践队员于7月11日至7月15日走进潍坊高密,为传承红色文化,关爱留守儿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分散实践队员首先与当地一所教育机构取得了联系,说明了本次党史(国学)小课堂的实践形式及目的,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当今的小学生迫于课业压力,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党史、国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两方面一直存在知识短板。因此同意了分散实践队伍的请求并表示会给予大力支持。
熟悉孩子,奠定后期基础
在进行正式授课之前,实践队员旁听了教育机构其他老师的课堂,一方面为了学习老师的授课方式,探索出该年龄段同学最容易接受的上课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课堂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上课状态以及学习情况,对今后要接触的孩子有基本的了解。在与教育机构的负责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得知班级里有几个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这些孩子的性格相对更加敏感、内向。实践队员对这些孩子格外关注,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也利用课间时间,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消除孩子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在此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提前了解了一下孩子们对于党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结合课本,拉进党史距离
其实党史对于接触不多的小学生而言是抽象陌生的,实践队员一直在想办法拉进党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探索一种授课方式能让孩子相对而言更容易地接受党史知识。在备课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小学四年级课本中的《延安,我把你追寻》、五年级课本中的《冀中的地道战》、六年级课本中的《七律·长征》等课文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在之后的授课中,实践队员先从课文入手,让孩子们朗读课文,对优美段落进行背诵,对于课文中涉及的党史知识进行讲解,并且与其他的党史知识相联系。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对其中涉及的党史知识一点点的渗透给孩子,这样不仅将对孩子而言抽象的党史知识与孩子熟悉的课本联系了起来,拉进了孩子与党史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孩子对党史的兴趣。看到孩子们对于党史知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提问,实践队员想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寓教于乐,提升学习兴趣
单纯的讲解党史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免有些许枯燥,实践团成员努力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帮助孩子们掌握巩固知识的同时,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组成参赛小组,通过向各小组展示印有党的大事记的卡片,让各小组回答出展示的是什么事件,最终获胜的小组会获得实践队员准备的小礼品;也开展了朗读比赛,让孩子从课本中挑选自己想要展示的作品,自行组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开展了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主题的朗读比赛;同时也开展了以“我心中的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孩子们化身为一个个小画师,用画笔描绘出对党的热爱,向我们敬爱的党和伟大的祖国献上美丽的画卷。实践团成员们发现,在绘画时孩子们展现出了很强的联想能力,用直观的形象表达着某些词语的象征意义,比如“童心”,用戴红领巾的少年儿童表示;“党”,用红色的旗帜、太阳、红船等形象表示;为体现庆祝的气氛添加了气球、鲜花、鸽子、蛋糕等。孩子们踊跃参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党史知识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从先前不愿主动回答问题、不善与人交际到现在的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本次实践的意义。
为期一周的分散实践活动很快就接近了尾声,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亲身参与到教育事业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历史素养为孩子们传授了党史知识,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热爱党和国家的种子。实践队员也通过本次实践,感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光荣与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党史文化,他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2-09-03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走进社区传承红色精神
- 2022年9月1日,苏州大学“一任风和雨,应有香如故”——龙城英烈“瞿秋白”革命精神纪念教育实践团于常州市天宁区菱溪社区开设道德讲堂
- 社会实践活动 09-03
- 聆听历史故事,汲取发展力量
-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西槚柏村,对各家百姓进行采访,
- 社会实践活动 09-03
- 与孩子初相识,调研村情民情
-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国学小课堂”校地共建实践团于7月3日深入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西槚柏村,对孩子进行党史国学相关知识的
- 社会实践活动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