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大学学子三下乡|晚帆疏影渔舟现,摇桨荡橹寻忆念

作者: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寻舟音·觅舟迹”舟山渔民号子调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一声渔民号子启,四海牧场潮声里。”为了更好地了解渔民号子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寻舟音·觅舟迹”舟山渔民号子调研团于7月21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活动,与舟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洪国壮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本次访谈旨在了解他的传唱之路,探索舟山渔民号子的传承之道。


首先,团队成员从洪国壮老师的介绍中得知,舟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被誉为“千岛之城”。渔民号子便在渔民海上劳动作业中产生,达到“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和目的,将渔夫们融为一体,彼此信赖与忠诚,不断强大。因此,渔民号子可称之为活化石,在传统渔业和现代科技的碰撞下,且被保存、挖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洪国壮老师也获得“渔民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将渔民号子吟唱至今。

紧接着,团队成员学习到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号子“打水篙号子”“起蓬号子”“吊舱号子”“摇橹号子”,曲趣粗犷豪迈,在风格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及舟山特色。通过洪国壮老师的即兴表演,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到渔民号子雄壮豪迈、朴实奔放的韵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舟山渔民不惧风浪,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顽强拼搏精神,更加直接感受到渔民号子的艺术感染力和海洋文化特性。
团队成员也很荣幸获得了洪国壮老师的亲自指导。在摇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脚的位置,手的姿势,在号子声中大家的动作协调统一、整齐一致,无不体现着渔民的劳动智慧与舟山渔生活的文化底蕴。

最后,团队成员了解到洪国壮老师与渔民号子之间的故事,从认知、熟悉,再到相互成就。由于号子多用于渔民们出海捕鱼作业,基本没有书面的记录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应该如何去喊、去唱,洪国壮老师就自己去拜访老前辈精进演唱方式、学习传承经验,不辞艰苦翻山越海去收集渔民号子,自发招募成员各地演出,自己出钱制作演出需要的道具、服装……如祖辈们所期望的那样,他一手托起过去,一手牵住未来,使渔民号子走出舟山,走向全国、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到舟山的渔民号子,在歌声中倾听舟山海岛的故事。


如今,渔民号子已成为舟山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那雄壮苍劲的旋律,带着浓郁的舟山特色和生活气息,透过先辈们纵横沧海的勇气、血泪及沉重的呼吸节律,将渔家汉子无所畏惧、傲然不屈的精神,淬炼成铁骨铮铮的号子,在岁月的潮汐中永久地回响。
本次访谈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加深入了解舟山渔民号子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千年沉淀。洪国壮老师的努力和坚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者的风采。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珍爱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和渔民精神的宝贵。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3 关注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南财“砂罂泛春华”实践团队赴宜兴开展调研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