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可以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也是顺利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必要保障。基于此背景,曲阜师范大学“红船筑梦”社会实践队于7.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进行主题为采访老人如何看待新中国75周年变化的社会实践。
实践队员来到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的锁子前村进行实地采访,老人们向我们讲述了中国75年来人们的穿衣变化,他们说质朴是中国人的自古以来的美好品质,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人都穿蓝色和灰色的上衣和裤子。由于布匹分配受限制,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衣服的要求,不过是常在嘴边挂着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果实,人们的着装开始走向多样化。来到21世纪,中国的年轻人追求着时尚的同时,世界服装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人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服装正在被世界关注和尊重。现如今,人们的穿衣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款式。人们更多的追求是个性,让人赏心悦目,希望用衣着,就能够表达自己。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采访老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孔素臻 摄
在经济变迁方面,粮票是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40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民以食为天,现在人民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也在21世纪初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民生保障方面,老人说如今村里定期组织体检,医疗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村里的医疗室引进了很多仪器。过去看病需要从村里跑到县里,医疗资源也很缺乏,有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一拖再拖。而现在村里建有卫生室,大家生病可以在家门口看医生,及时控制病情。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采访黄河九省适龄老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欣 摄
在住房条件方面,75年是几代人的变迁,几十年间,过去一代高低错落的瓦片房,已换成了现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在采访中,老人们提到在七、八十年代之前,人们大多住的都是平房瓦房,家家户户都是紧挨在一起。九十年代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满足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经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人都住上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城市代替了乡村的模样。整个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着改变。即使在乡村,许多人家都住上了自己盖的两三层的小洋楼,泥泞的乡村小路铺成平整的马路,旧日贫穷落后的村落,换成了如今的中国新型乡村。
在生态环境方面,实践队员采访了黄河流域附近省份的老人,老人们表示以前黄河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频发,许多庄稼被毁,房屋倒塌。75年来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实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黄河附近庄稼长势向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保障,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图为实践队员在校徽石前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翔 摄
建国75年来,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75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代青年应该给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贡献一份力量!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聚焦时事重点,走访黄河九省,聆听老一辈的故事,体味时代变迁。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擎画民族复兴伟大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