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谱乡村曲,医心筑梦向未来——扬州大学医学院学子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1 阅读:
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2024年8月1日,一群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扬大医学院学子组成“星愿乡村探秘团”在扬州市仪征市八桥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急救知识,用青春抒写乡村实践故事,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厚德惠生、博极医源”的院训。
扬州大学医学院“星愿乡村探秘团”志愿服务队伍的16名医学专业学生携带了包括血压计、血糖仪及健康宣传手册在内的丰富设备与资料,满怀热忱地踏上了前往八桥村的征途。团队成员们将所学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居民送去健康福音,真正实现知识回馈社会、青春奉献乡村的美好愿景。
到达八桥村村委会卫生室后,队员们立即进入状态,在卫生室王医生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工作。
队员们了解到,清晨卫生所是非常忙碌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为村名们测量血压血糖,监测健康状况。队员们在为村民们测量血压血糖的同时详细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以及进入暑期自身以及家人疾病的发病情况并仔细记录,为后面针对暑期疾病的宣讲提供数据。并且对于居民们关于疾病的一些疑问,队员们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例如如何从平时的生活习惯上控制血压,血糖。一些常见老年疾病的提前预防以及早期症状等。
盛夏七月,一道道年轻的身影在奔走。调研团队队员们从家常话开始,热情亲切地与村民们交谈,用访谈的方式对八桥村居民进行健康行为与健康风险调查,旨在了解掌握该村农村居民的家庭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健康行为、风险及时间偏好等信息。八桥村的居民们都非常喜欢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们,积极配合,尽可能详细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针对数据所反应的问题,团队成员立刻制定相关方案,计划展开两场宣讲会,为居民们讲解有关中暑和蚊虫叮咬传播疾病的知识与预防措施。
第一场知识宣讲主要针对防中暑展开。队员们讲述了什么是中暑,中暑的症状与危害,并且提醒居民,高温天气下,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穿着透气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他们还强调了中暑的急救措施,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冷水擦拭身体,并尽快就医。此外,教授了居民如何识别中暑的严重程度。这场宣讲活动受到了居民们由衷的赞扬,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夏季防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场是关于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预防方面,实践团队首先介绍了夏季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几种发病率较高疾病的预防,症状以及发现后的救治措施。其中重点讲解了登革热的传染途径,它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叮咬传播,病毒可导致高烧、剧烈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有效预防,队员们建议村民们保持环境卫生,清除积水,使用驱蚊剂,并穿着长袖衣物减少暴露面积。
此外,实践团队还精心准备了宣传页和驱蚊物品,分发给村民们。他们现场教授如何正确使用驱蚊液和驱蚊手环,确保村民们能够掌握实用的防护技巧。宣讲结束后,村民们反响热烈,他们表示之前对登革热的认识不足,通过这次宣讲和分发的物资,了解到了疾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许多村民表示将立即行动起来,清理家中的积水,加强个人防护,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健康防护意识,也展现了扬大医学院学子服务社会、回馈乡村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宣讲和物资分发,医学生希望能够减少蚊虫传播疾病的发生,保护乡村居民的健康安全。
“太谢谢你们了,让我知道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我这就回去清理积水”八桥村的陈奶奶,看着手中的宣传单与驱蚊包感谢着实践团队的队员们。
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扬州大学医学院的青年学子不仅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加深了对国情民情的理解。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当用知识的光明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医学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祖国大地上、在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
本次扬州大学医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练习场”又是厚植人民情怀的“大课堂”。实践团队成员们表示将在努力在人民群众中向下扎根生长,在实践磨砺中向上突破绽放,不忘初心,在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篇章中建青春之功。
作者:施立 彭程 盛诗容 来源:原创
责编: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