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人与自然斗争及和谐统一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归纳,“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等均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并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民族医疗体系——中医药。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唐本草》,到《本草纲目》,再到现代众多的各类专业书籍,中医药的体系不断得到传承、补充与完善。其中,受社会分工、人口集中及社会经济等影响,治疗体系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发展,而传统的“治未病”、“药分三品”等则缺少完整的传承或发展,很多知识目前散佚而未形成系统,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已得到大部分的共识,开始加大研究的投入,而与“药”或“医”同源的“食”,目前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久服轻身”的泽泻,目前仍不是药食两用品,目前国家公布的药食两用名单中,也仅有一百多种中药。
“药疗”不如“食疗”这是共识,“上工治未病”更是医家传承的精华,如果能通过饮食,消除亚健康状态,达到医疗保健的目的,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更是减少了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耗费,这无疑为人类的生存质量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药膳”是传统“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省屏南县,当地民间一直对药膳颇有自己见解传承,其药膳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的金字招牌。“稼穑青春,‘习’以为康”实践队来到当地,在深切融入当地生活后,切身体会到当地的药膳文化,并进行了相关的药膳制作。
杨教授在讲解药膳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阙文杭供图

杨教授在讲解药膳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阙文杭供图
杨教授在讲解药膳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阙文杭供图
药膳是一种结合药物与食物的烹饪方式,旨在达到保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药食同源理论认为,一些食物具有药用价值,能够起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通过实践队杨老师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相较于单纯药物而言,药膳的特点是取材无毒、作用温和、摄入量较少、味道鲜美,所以能使人长期坚持食用。而大部分药材中均具有脂溶性的有效成分,所以常与猪肘、乌鸡等富含脂类的食物一起制作,便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及人体吸收。
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访查与归纳总结,实践队在中医老师的带领下,对当地的特色药膳之一——黄精炖猪蹄进行了学习和制作,该药膳选用了当地较为常见的长梗黄精、石菖蒲、盐肤木等药材,有益气健脾,美容养颜的功效。这些药材皆是实践队入山采摘而得。长梗黄精性温补,养阴润肺;石菖蒲开窍醒神,宁神益志;盐肤木清热解毒,在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获取盐时,可用其作为代替,调节体内电解质的平衡,且其对治疗痛风有一定的功效。在访查中得知,当地用于炖猪蹄的中草药还有鱼腥草、六月雪、铁菱角(孕妇忌用)、水蓟(孕妇忌用)等,目前未能总结出合适的配伍规律或用药依据,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而实践队选择制作的药膳,其制作过程如下,首先队员们将药材洗干净,切成大小合适的块片,放入盆里备用,其次,将猪肘放入沸水中焯洗净血沫,加入适当料酒;再依次放入各种药材,武火烧开,最后改文火慢煮,一道色香味具全的药膳即可完成。



同学们在制作药膳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蔡舒珊供图
对药膳的研习制作,增强了实践队队员们对中药中医的认识,也使队员们认识到医学和生活实践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中医药膳,中医传承的魅力。在未来,实践队队员们对中医药膳的探索驰而不息,并将坚持传递中医治未病的精神理念,积极号召身边人学习制作药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