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传薪火,红色足迹汲力量

作者:贾吉耀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回眸指顾创建史,满心皆是崇敬情。学习革命精神,感悟革命历史。重走红色足迹,共学红色故事,共传红色精神。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红色信使”实践团于2023年6月25日-2023年8月25日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烈士陵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盛夏时节,松风阵阵。首先我们来到了孟良崮红色教育基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孟良崮纪念馆,大家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听取了讲解员对孟良崮战役的介绍。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像一张张鲜活真实的面孔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悲壮,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像一个个醒目的警钟时时在我们身边敲响,无论是照片还是实物,都记录了当年的峥嵘岁月,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当年孟良崮的战役形势,重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建立起了新中国。
  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山区的男人上前线当兵,老人妇女在后方为前线作战时准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民与人民解放军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了一首永不停歇的赞歌。孟良崮纪念馆有一段资料,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提供了7.6万名随军常备民工,15.4万名二线民工,69万名临时民工,总人数超出当时参战部队三倍。除了当民工的男人,沂蒙山区的妇女也让人动容。谁能想到在当时封闭的沂蒙山区,沂蒙红嫂的觉悟居然如此之高,为了救活受伤的士兵,竟然能够在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大环境下用自己的乳汁救人!
 

图为实践团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贾吉耀 供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象征着山的建筑物以及建筑物上一万九千四百七十颗子弹,就是纪念馆里那一个个让人热泪盈眶的历史故事。“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的真实写照。馆内有一幅图下面标注着“敌人就在那里”几个字介绍的是孟良崮战役正激烈的时候一位老大娘不惧炮火来到阵地和华野某部施连长指出敌人在一粮店的团指挥所。看到这幅图,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沂蒙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付出。而这幅图仅仅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的一角,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其次我们来到了日照烈士陵园。纪念馆由救亡图存、日照暴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铭记历史5个部分组成,而日照烈士陵园分为 “前仆后继 救亡图存”、 “日照暴动 平地惊雷”、“抗日战争 奋起御侮”、“解放战争 当家作主”、“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五部分。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观看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和文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个个感人故事,把现场的每一个人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拉进了时光隧道感受战场的残酷,更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日照人民踊跃支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图为实践团参观日照烈士陵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贾吉耀 供图
  “饮水思源,忆苦思甜”。今天的和平是无数位有名和无名的英烈用鲜血铸成,是革命先烈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为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换来的。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党和国家仍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革命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在老一代革命人铺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贾吉耀)
图为实践团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贾吉耀 供图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10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塔里木大学胡杨学子三下乡|“利剑花蕾 静待花开”
  • 穿花纳锦实践团队探访屈原故里:缅怀楚河忠魂,弘
  • “姜”您守护: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
  • 暑期社会实践|寻访湿地生态,共筑美丽家园
  • 塔里木大学胡杨学子三下乡|“护蕾行动”进乡村 普
  • 把红色思政搬进“社会大课堂”,山东理工大学社会
  • 文艺新气象,欢乐进乡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