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昨天一天的走访调查,7月10日,幸“涪”降“陵”小分队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展开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开展党史、非遗教育课堂以及参观乌江榨菜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早上九点,团队成员在人民政府文体中心集合。和政府沟通的是十点的课堂,所以团队成员提前了一个小时去熟悉设备,使课堂进行的更顺利,但由于那边的老师忘记了通知学生今天的安排,课堂只能延迟到了十点半。团队成员见状,对课堂进行了进一步的布置——将队伍旗子挂起来。
十点半,课堂正式开始。团队请了团队的指导老师来讲授党史方面的知识,参与课堂的小朋友们年龄都不高,但我们的指导老师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理解。在我看来,党史教育是很重要的。党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党史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党的认识,深刻体会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不断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正要成长为青少年的他们,党史教育正如衣服上的扣子,只有第一颗系的正确,才能保证剩下的扣子系的正确。进行完党史教育的授课,团队成员进行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宣讲。在活动开始之前,团队成员认为身为涪陵人,多少还是知道了解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是,在昨天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当地人并没有认识和了解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团队成员对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做的十分重视。除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不忘优良传统,传承非遗,身为涪陵人,更应知道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当地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进行完课堂宣讲活动已接近十二点,团队成员快速返回住处收拾行李前往下一个地点——乌江榨菜厂。
因为此前活动一直在南沱镇(江南),而乌江榨菜厂在江北,所以团队成员按照之前联系好的大巴车,前往乌江榨菜厂。

辗转到了榨菜厂,公司安排了讲解员姐姐讲述乌江榨菜的历史。乌江榨菜,发源于涪陵,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作为榨菜的代表,涪陵榨菜可谓名满天下。甚至可以说,许多人是从榨菜包装袋上认识涪陵的“涪”字的。如今,涪陵榨菜早已进入了规模化生产、商业化营销的时代,而本地民间沿用老辈人的方法腌制老榨菜的传统也一直未被丢弃。做榨菜,如同不息流淌的血脉,在“榨菜之乡”的土地上延续传承。
2008年6月,“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重庆有4位市级传承人,万绍碧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来临,劳动远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但涪陵榨菜工艺质量的要求仍在传承、提高。涪陵榨菜集团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同行业最先进的生产线,有名的乌江牌榨菜,从原料进入生产线到完成包装,只需要40分钟。这在后来讲解员带领参观榨菜生产车间时,团队成员们都深有体会。有着先进机器的加持,原来一个车间需要六七十人的工作如今只需要三四个人,长长的生产线,只需要两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即可控制,
对比着刚刚看过的史料照片,再看如今的生产线,涪陵榨菜制作工艺在传承中发展足迹清晰。就拿脱盐来说,这是核心工艺之一,过去就是倒在大池子里用水泡,泡完以后,技师用嘴去尝,凭经验确定盐度,而现在脱盐早已实现了传感性自动化控制,拌料也是一样,过去是人工拌,现在是用真空滚揉吸附式拌料机,不仅效率提高,色泽和口味也保持了品质标准。参观完榨菜厂后,让我始终忘不掉的就是那一条条没有人却运行有序的生产线,让我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


一天的工作到此结束,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小朋友们的热情,感叹了榨菜生产的高科技。幸“涪”降“陵”小分队积极进行实践工作,党史非遗宣传教育、参观乌江榨菜厂,经历一晚的修整,将再次起航!
汇报人:张晓茹
指导老师:叶长安
团队负责人:赵岚欣
负责人联系方式:18302318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