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留守儿童们的课外时间和日常生活,提高留守儿童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助力乡村教育体系多元化发展。7月11日上午,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赴广安区“载忽微星梦,舵医驰白马”乡村振兴促进队在白马乡便民办事处举办了以“颂声乐芳华,助教育振兴”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声乐支教活动,帮助了留守儿童们学习并了解有关声乐的相关知识,加强了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关注。

活动在教学队员为留守儿童们讲解音乐的起源和历史中拉开序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讨论,劳动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音乐产生的生理条件。原始人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了灵巧的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类各种感官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从而创造了音乐。此外,我国古文献记载显示,音乐的起源并不是单一源头,而是产生于多源,包括精神力量的需要、情感表达与娱乐的需要以及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和鸟类的叫声等。同时,音乐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欧洲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风格演变的历史阶段。教学队员对音乐起源和发展的讲解为接下来的声乐技巧科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队员为儿童们讲解了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后,队员们又继续为大家科普了欣赏音乐的技巧和方法。第一:了解音乐基本知识。了解音乐基本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等,对于不同风格的音乐还需要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第二:认真聆听:音乐鉴赏需要认真聆听,注意细节和细微之处,注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第三:分析音乐结构:分析音乐的结构和元素,分析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深入理解音乐的构成和内涵。第四:多角度感受:多角度感受音乐,可以从音乐表现的情感出发,或者从音乐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等角度去感受音乐,这可以让人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第五:培养良好的音乐品味:多听音乐,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理论是学习一件事物的先行者,而实践是精通这项事物的后继人。在给留守儿童们科普了相关的声乐基本知识后,教学队员开始正式教大家练习如何演唱。教学队员首先让大家学唱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队员们先一句句地唱出歌词,方便留守儿童们记忆和聆听。同时,队员们认真为大家介绍了每一句词的音调和旋律,有助于儿童们理解和掌握。儿童们遇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队员会耐心地讲解和不断地重复。在队员们的努力下,儿童们渐渐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唱法。教学结束后,队员与留守儿童们一起演唱了歌曲,声颂祖国。随着歌曲的演唱,大家都忘情地沉醉在美妙的音乐里,嘹亮的歌声响彻了白马乡的天空。

这次声乐支教活动,不仅激发了留守儿童们对声乐这门课程的兴趣,也提升了教学队员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助力了乡村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希望全体教学队员再接再厉,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