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逾万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广阔的乡村天地,贡献青春力量。其中,一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的实践团队,来到蔡家船艺馆,跟着师傅学“造船”,帮助蔡师傅传播蔡家木帆船模型制作技艺,助力阳江乡村文化振兴。

7月7日上午,遗珍探秘实践队10名阳江大学生来到阳江海陵岛试验区闸坡镇蔡数的家里。走进蔡数家里,仿佛进入一间“船”的展览馆,所见之处都是蔡师傅精心制造的船模,工作台上还摆放着台锯、电钻、车床、磨机等各种各样的工具,工具上积满了厚厚的木屑。

正在忙碌的蔡师傅看到实践团队的到来后,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他的“船”。蔡师傅说道,“我目前制作的船模有一两百艘,种类有七膀船、开尾船、圆尾船、索姑船,货运船,舢拖船,扒仔船及粤东、海南海洋捕捞作业船等,皆采用上等木材,古法制作,按照一定比例还原出木帆船的特征、性能和用途,再现木帆船的特点和韵味。”

“这个船模竟然可以做的如此逼真,不够巴掌大的舱门都可以像真船一样开关,蔡师傅实在是太厉害了。”实践队员们围着船模边讨论边惊叹到。

通过交流,实践队还了解到,蔡数师傅原来是造大船、造真船的,是蔡家造船技艺第四代传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机器船、钢壳船的出现,传统造船业式微,木帆船帆影不再。为了生计他曾弃船从商,但辗转十年,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船,最终选择回到闸坡,制作起了船模。提到为什么要坚守这一技艺,蔡数师傅表示“现在木帆船已经消失了,现代很少有人还了解木帆船,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木帆船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我要让后面几代人都能看到前辈们使用的木帆船。”

23年来,蔡数师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坚持制作船模。蔡数师傅用他对造船技艺的热爱和坚守完美地诠释了我们中国的“工匠精神”。实践队队员表示:“像蔡数师傅一样坚持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者,实在是难能可贵。”

与团队成员分别之际,蔡数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到,“青年一代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多去探索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去了解那个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