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学子三下乡:小小竹扇续文化 一展一合诉匠心

作者:董文博 李家豪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小小竹扇续文化 一展一合诉匠心
作者:董文博、李家豪     摄影:胡佳瑜,乔印亮,吴登科
来源:“广乡村之安 大薪火之德”暑期实践调研团
为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营造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1日,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乡村之安 大薪火之德”暑期实践调研团走进明德竹扇研学基地,切身参观、体验了制扇过程,感受精湛的传统技艺。
明德竹扇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扇的制作过程复杂细腻,所需要的工序众多,是中国传统折扇的精品,在广德的传承已有百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王氏制扇”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也更加繁多,作为安徽老字号制扇企业,安徽明德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不但继承了折扇的传统手艺,生产的折扇更是享誉海内外,远销日、韩、美、英及东南亚等国家,并于2021年成为东京奥运会的伴手礼。
 
初入竹扇之乡,领略非遗之美。
实践队来到了广德竹扇之乡东亭乡,队员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展厅,负责人热情地讲述着王氏制扇的历史:王氏制扇技艺是皖南地区传承了150余年的一种传统折扇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的广德市境内。历经六代发展,该企业已成为广德折扇制作及竹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随后负责人将队员们带到了成品展示区:木质的展架,沉重的木桌,满眼的精美竹扇。在那幽幽的木制品所独有的清香中,负责人向队员们耐心讲述制扇的过程,队员们了解到制扇手工艺的复杂,一把折扇的制作要从选竹开始,多以广德当地产的6年生毛竹为料,先后经历开坯、蒸煮、刮青、晾晒、造型、刮篾、打磨、染色等近四十道工艺,最后构图、描稿、分色、固色、烘干、定型等三十道工序,此刻,那一把把扇子在灯光下恍若一个个生命,正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图 1 展厅竹扇
QQ图片20230723175337
图 2 队员们参观折扇展览
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风采。
参观之后,队员们意犹未尽,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亲手体验制扇过程。负责人给每个队员分发了扇面,队员们在扇面上细细描绘,山水、人物、花鸟在扇面小小的方寸间淋漓尽致的展现;有的豪迈奔放,用颜色闪耀天地万物的生命,漂染着国画的气息;有的脑洞大开,水溶彩铅勾勒结构,染料上色点缀收尾,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哆啦A梦便大功告成。绘制完扇面后之后,负责人拿出定制好的扇骨,为队员们演示切口-搭面-粘边等步骤。“别看就这几个步骤,真正做起来,全部需要手工而且需要相当娴熟的手艺,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负责人补充道。
QQ图片20230723181553
图 3 队员们制作折扇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文明国度,竹扇具有的悠远发展历史不仅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一种手艺,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促使明德竹扇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网络时代的社会中保证明德竹扇的传承和发展路径,以弘扬竹扇文化,不仅对丰厚我国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文化认同感有重要意义,更是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以明德竹扇为媒介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QQ图片20230723181957
图 4 队员们制作完折扇合照
本次参观实践活动,让实践队成员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中领略到非遗文化明德竹扇的魅力,激励了成员们积极传承非遗文化,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主动融入时代大潮、搭上网络快车,才能拥有广阔的平台来传播优质非遗项目,未来,实践团想在校园社区开展一系列的线上和线下活动让更多的人近距离体验非遗传统技艺的魅力,用心、用情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丰富内涵,使之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7-26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自动化学院开展“党史学习”实践活动
  • 新时代照耀非遗文化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需要广大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 大学社会实践 07-26
  • 陕西大学生赴王家坪革命旧址参观学习与感悟红色精
  • 谱文化创意新曲,绘石塘振兴画卷 ——华南师范大
  • 听见石塘故事,共绘美好愿景 ——华南师范大学地
  • 聚焦种业基石 助力农业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