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造纸古朴工艺美,汲取清泉造纸纤
云南傣族保留着最原始的造纸术,手工傣纸被称为是造纸术的活“活化石”,是傣族文化的骄傲,傣族人民主要用傣纸来书写经文等,对傣族人民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傣纸的制作工艺复杂,十分手艺人的技术。随着傣纸技术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傣纸俨然成为傣族文化,乃至云南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傣纸文化,体验傣纸手工所带来的乐趣,云南师范大学“文遗守望,匠心筑遗”实践团将历史悠久的造纸术文化带到了“智诲教育”公益暑托班,并且邀请了勐混镇曼召村的非遗传承人玉康坎将古老的造纸知识和技艺讲授给这里的孩子们。玉老师首先向大家讲述了傣纸在云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接着玉老师向大家娓娓道来傣纸的制作工艺:经五步流程,十一道工序制成。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小朋友们在玉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亲手制作了傣纸,看到老师炉火纯青的手艺和自己的制作成果,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傣族人民世代相传手艺的坚定信念。在体验过程中,每个小朋友都对这门神奇的手艺充满了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提问,认真耐心的听着老师的介绍,而小朋友们也从中感受到了造纸术的魅力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文化自信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慢慢发芽。

(图1: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一起制纸 成员玉儿胆供图)

(图2:老师指导团队成员如何制纸 成员玉儿胆供图)
02 一把纸伞,撑起民族虔诚信仰与历史
傣族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傣家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世纪60年代以前,油纸伞是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普遍使用的遮阳避雨工具。
但随着时代发展,油纸伞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只是傣族老人在赕佛时偶尔使用。因为需求量小、制作过程繁琐、不赚钱等原因,傣族油纸伞面临失传的境地。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文遗守望,匠心筑遗”实践团借此机会,与傣族非遗传承人玉康坎老师一起向孩子们讲述油纸伞悠久历史和制作方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团队成员与老师联手开展“巧手绘纸伞,伞花朵朵开”彩绘油纸伞DIY主题活动,孩子们可以从志愿者老师那里领取到白纸伞,颜料,画笔等工具,随后孩子们在玉老师的指导下,使用着手中的画笔,快乐而自由的绘画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油纸伞。此次活动开展意义重大,在加深孩子们对非物资文化遗产了解的同时,也让他们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体会到了非遗传承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同时活动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着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丰富了大家的课外活动。

(图3:小朋友在给自己的纸伞上色 成员杜娟娟供图)
03 传承路漫漫,当奋力而前进之
非遗进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次“非遗进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致力于活化校园文化遗产,彰显校园文化的魅力,让青少年一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还在当前国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后、假期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对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宗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4:团队成员与小朋友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