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从大渔湾看包容互鉴的昆山文化

作者:汤子瑶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南财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从大渔湾看包容互鉴的昆山文化
 
2023年7月24日,南京财经大学昆山文化调研团队前往江苏省昆山市大渔湾商业街区,开展了一系列聚焦昆山文化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着重调研研究对昆山市在对外来文化包容方面的表现。

大渔湾街区位于昆山的西北部,阳澄湖的东岸,它临湖而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魅力港湾。大渔湾以独特的夜间生态经济出名,除去独具特色的的昆曲音乐喷泉、裸眼3D灯光秀,大渔湾的美食种类多样,从地道的昆山菜到澳洲牛排应有尽有,还有各类艺术展示,朗博欧洲古董店、周市爊鸭等昆山市优秀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给夜经济带来了十足的活力。
除去昆山千年以来保有的一些传统文化,“包容互鉴”是大渔湾给昆山带上的又一名片。
调研活动伊始,我们团队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碰撞。例如大渔湾最为出名的昆曲音乐喷泉,作为苏州地区首个集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造型于一体的大型声光水艺秀,它将昆山独特文化基因---昆曲,巧妙地植入现代科技,用音乐喷泉这一种现代性极强的新的表现形式,去展现传统文化的美。
虽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昆山包容着、学习借鉴着现代文明和科技。正所谓“古韵新声”,即运用新的、现代化的、与以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去重新诠释“古韵”,以发出“新声”。央视有一档以此为名的综艺节目,正是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来展现了文物的“活化”魅力。“古韵新声”的核心还是古韵,我们倘若要得到好的“古韵”,就要始终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内在的根本依托,这样才能好好地展示“古韵”;而要让古韵在现代社会流畅地表达,就要把传统文化放入现实语境,因为每个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受众的审美诉求也不一样,这就离不开用“新”去诠释古韵。
就像苏联流传已久的谚语:“和时代并驾齐驱的人永远年轻。”大渔湾没有固守传统文化,而是积极引入现代文化,大渔湾的包容互鉴,让昆山文化永远年轻。
调研活动继续,我们亦感受到了水乡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大渔湾的大教堂是它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作为西式建筑,它为大渔湾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为开展礼拜、祷告等常规宗教活动提供了场所,更为中西方宗教交流、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千百年来,文化的进步从来就离不开交流互鉴,也离不开包容与对话,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交融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连接起亚非欧经济和文明,让文明和合共生。文化的差异从来不应该成为冲突的诱因,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来都是进步的根源。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与人、国与国交流日益便捷,也日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时代,我们要保持包容多元的文化观。
而我们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来不是让外来文化将传统取而代之,而是吸收精华,让外来文化的精华焕发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正如大渔湾,它的核心、精髓仍是传统文化,它的表演节目和活动也依然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但它利用外来文化为传统文化创造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让传统文化接触外来文化,有了更大的创新性发展,它利用外来文化,成功迸发昆山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昆山,千年古镇、江南水乡这类的景点并不少,但对于大渔湾,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打卡点,正是因为昆山包容互鉴的文化观。它吸收现代科技,让古韵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发出新声;它让西式建筑、西式文化加入,让他们与传统文化相交汇、相碰撞。
包容互鉴的大渔湾,为昆山文化增添了一抹“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
 
(通讯员 汤子瑶)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09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传非遗、护白叟、振乡村,永远在路上——“朝华夕
  • 看长三角龙头腾飞,悟新时代水利精神 ——武汉大
  • 暑期三下乡,助力科技发扬
  • 为了让科普助力基层,激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孩子们对科技的渴望, 推动少儿编程和科技教育,培养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大学社会实践 08-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