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探索|探索之路漫漫,吾辈须上下而求索

作者:李晓璐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社会实践队

增强乡村振兴意识,共绘美好宏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越来越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想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每个人都应为提升环保意识,增强乡村振兴意识,为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更应关注国家发展动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担负起促进全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责任。

       


 
(团队成员到海岸线周围做调查)

       为此,2023年7月22日,广东海洋大学宣普惠农珠定辉煌实践队抵达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赤忏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海岸资源调研活动,探索赤忏村海岸可否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产品,如珍珠。探究该海岸资源对产品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政府的进一步治理和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为确保调研的顺利进行,队员们在活动开展前几周便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活动的第一天去到海岸线周围做了调查,对赤忏村当前海岸资源状况有了一定了解,意识到赤忏村当前海岸资源利用率不高,形势严峻,且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也打消了很多村民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当务之急,是引导村民们不改关心和支持赤忏村的初衷,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挖掘出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宣传推介赤忏村,带动更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共创赤忏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进人民,传递振奋人心的声音

       同时,通过随机走访周边村民调查得知,村民们对当前海岸资源状况也有一定认识,由于海水污染越来越来严重,水质越来越差,曾经能够养殖经济效益高的海产品的海域已经不再合适,村民们则放弃了曾经养殖过的养殖难度高且周期长的珍珠,而选择养殖难度低、周期短的生蚝。
       赤忏村劳动力人口存在大量外流的现象,养殖户越来越少,全村的经济收益大幅度减少,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少之又少。为了试图改善这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梁飞龙教授的带领下前往村中水质最好的一片海域,即洋山仔村渔港码头,进行实地观察取证研究,尝试探索挖掘更具有隐藏价值的海岸资源,从而为该村的致富提供新的思路。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考察海岸资源)
       
       经过与村书记的探讨沟通交流和团队的实地考察,发现该海岸虽然海水营养物质较为丰富,拥有的却是泥质海岸,而非沙质海岸,并不适合养殖珍珠,无法通过珍珠供不应求这个契机来致富。
       而通过对水质的研究,团队成员对该海岸资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发现依靠珍珠致富之路不可取,但可以充分发挥该海岸资源,增加水产品养殖的多样性,延长产业链,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石斑鱼等经济效益高的淡水鱼则是用于提高海岸资源利用率的不二选择。
 
填下心声,相信海有彼岸,努力终有回声

      在实地观测调研并找出影响海岸资源利用率的因素后,队员们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关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通过持续走访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简单聊天向村民们口述研究所发现的情况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他们对当地海岸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重视。



 
(走进农户家中做问卷调查和进行相关内容科普)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撰写了一份综合性的调查报告,希望能为政府加深对该村海岸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介入引导提供建议。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存性,并通过向村民们宣传相关知识,倡导村民参与资源合理分配利用,共同促进赤忏村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一份贡献。


 
(每日例会总结所获所得)

       结语:“"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探索固然重要,即便不易,也唯有坚持能让所作所为充满意义,亦只有不断探索发掘出新的事物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人。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的振兴也是为了人,要让人能够留得下,来振兴乡村发展,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创造就业条件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必经之路。望的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花海下的良辰美景,网络时代中扎紧富口袋,现实社会能终有所成,让人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是团队振兴乡村不改的初衷。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2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河南城建学院“三下乡”:探寻黄河之美,领略自然
  • 河南城建学院“三下乡”:研究抢险工程,传播治水
  • 重外学子三下乡:重返乡村看发展,深入基层观成果
  • 东南大学三下乡:阳电革新助发展,双碳汲力新能源
  • 重外学子三下乡:“夏”乡去,“磨”出幸福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