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三下乡:阳电革新助发展,双碳汲力新能源

作者:刘玥希 贾孝国 来源:东南大学“晋善晋美小分队”
  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到二十大对实现“双碳”做出最新战略部署,双碳政策已然成为指导中国未来5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深入学习贯彻双碳政策的内容和措施,帮助更多青年学生学习双碳、了解双碳、践行双碳,2023年7月,来自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晋善晋美小分队”走进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大唐阳城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城电厂),围绕阳城电厂在减少碳排放和推广新能源发电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和创新,探寻新时代电力企业碳排放改革治理的新模式,总结新思路和新经验。
  7月6日小分队前往阳城电厂进行参观调研。在工作人员的引导和陪护下,我们头戴安全帽、身着防护系数更高的长袖长裤,走进了集控室、生产调度中心、汽机房、锅炉房、全封闭的煤厂等,看到了粗壮的冷却塔、高大的排烟塔、排列壮观的进口机组、高耸的变电站和错综复杂的排气管,学习到了火电厂发电原理、工艺流程和节能减排等知识,并积极与当班人员、专业工程师交流探讨,对公司安全生产、绿色环保、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成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在电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还来到了柳家河光伏电站,见到了壮观的光伏田,熟悉了光伏电站的运作流程,更好地理解了学术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理解了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与各种资源之间的供需关系。不仅如此,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还亲自上手体验了阳城电厂的数字检测仪器,对阳城电厂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智慧设备有了更深的感悟。
  通过与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我们了解到: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首个示范项目,阳城电厂从2002年一期项目建成投运,20年筚路蓝缕,20年春华秋实,阳城电厂一路走来,始终坚守电力报国的初心,认真履行央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从760公里送电下江南到率先实现环保超低排放,从电、热、汽多元化利用到与新能源形成优势互补,20年厚植环保“土壤”,做实了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篇大文章”;新时代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主动服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探寻出和正在深入探寻着的低碳发展绿色之“道”,全力打造风光火热储一体化的一流综合能源基地与“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在发展绿色能源方面,阳城电厂积极探索并践行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环保新模式。已与阳城县、高平市签署新能源项目开发合作协议,柳家河30MW和陵川照山90MW光伏发电项目已投入商业运行。在减排技术改造方面,阳城电厂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完成了三轮次大型环保改造。已完成全部8台机组脱硫系统建设、脱硝系统建设、电除尘提效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煤场全封闭工程等环保设施建设及改造工作,各项排放指标,如烟气、废水等,已实现自动监测,各监测点均通过了政府环保部门的点位规范化验收,能够实时保证环保数据透明与在线监测。


  通过此次宝贵的学习调研机会,我们对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双碳”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在国内的贯彻落实情况,感受到我国加快建设新能源、能源结构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一方面,双碳行动迫在眉睫。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气候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打破了地球环境平衡的状态。冰川融化、海平线上升、热流倾袭、暴风雨和水灾、生物物种的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等等现象。无论是哪一种灾难,对人类来讲都是无法承担、巨大的打击。环境从来不分国界,地球是全球的命运共同体,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此外,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并带来了重大环境问题。虽然在西气东输等多个能源结构战略不断调整的背景之下,我国能源结构进行了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煤炭能源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我国的当前煤炭开采量也占据世界首位。同时,目前我国发电供热用煤占全国煤炭生产总量的50%左右。大约全国90%的二氧化硫排放由煤电产生,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煤电排放。再加上煤转化为电能的能源转化率是比较低的,最高只能达到40%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国仍以煤电为主要电力来源而不提高新能源发电占比,我们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双碳目标也无法如期达成。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占比,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中最经济、最清洁、最环保、最持续的人类理想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2022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推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在电网侧应用,积极开发抽水蓄能、。天然气水合物等替代能源,探索绿电交易机制”,这一举措无疑为我国光伏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光伏行业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应对节能降耗、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巨大压力的首要任务。此次电厂行也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传统火力发电相较于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缺陷,所以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已经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任重道远。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迫切需要跨领域综合交叉,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体系。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在电厂调研中,我们采访了电厂的高文峰主任,高主任为我们围绕碳金融,各种新能源发电在地域、资源需求上的不同,阳城电厂污水处理零排放以及阳城电厂针对不同种类能源发电做出的不同应对方案做了详细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虽然新能源发电现在很有热度,十分契合当今社会的绿色发展要求,但是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同时现在又没有足够成熟的储电技术将新能源产生的电能很可观地保存下来。所以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经济效益其实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好,有时还会面临亏损的情况。因此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新型储能技术作为平衡能源供需、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键解决方案,在中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伴随着储能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逐渐暴露的问题也必须予以重视。如技术研发和创新仍然需要不断突破,以降低成本、提高储能效率,并适应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储能行业的监管政策和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和市场竞争等。尽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我们也坚信中国新型储能行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之中。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鼓励研发创新、加强行业合作、优化储能技术应用和政策支持等,为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需要广大科技人员乘势而上、选准目标、奋力攻关。我们作为东南学子也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秉承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以“精益求精”的坚守探寻未知,为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东大智慧”。
  在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将继续关注学习“双碳”目标的推进实施政策,积极进行相关的社会宣传,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做出一份贡献。相信我们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人人关注、人人倡导、人人参与,“双碳”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3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东南大学三下乡:阳电革新助发展,双碳汲力新能源
  • 暑期社会实践|出征篇:长安大学“情系乡村心向党
  • 探寻社区帮扶需求,放射个体绵薄之力
  • 南京工程学院机器人223班“智慧e行”队在七月中下旬积极开展“探寻社区帮扶需求,放射个体绵薄之力”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该团
  • 大学社会实践 08-12
  • 传承礼仪文化,汲取丰富内涵
  • (通讯员 马茹萍 李钰叶)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志愿者们从中汲取丰富且具有深刻意义
  • 大学社会实践 08-12
  • 青春“三下乡”——张家村|禽畜粪便化为宝,循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