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红调”:凝聚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朱雪华 陈佳雯 钦一洲 来源:Beplay手机登录网址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泰州学院组织了 2023年暑期“苏州非主城区红色资源调研”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红色寻访、资源调研、编辑革命故事、绘制红色地图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接受锻炼,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7月6日上午9点,苏州相城队于相城区烈士纪念馆门口集合,在一方具有光明革命传统的热土上,团队成员参观了当时中国的作战工具、瞻仰了相城烈士事迹、学习了烈士无畏精神。在展厅里,一封封烈士的家书、一本本泛黄的日记、一篇篇当年发表的文章令团队成员为之驻足,而一段段滚烫的誓言更是格外醒目,成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和笔记本记录。
二、瞻仰纪念碑,感悟红色血脉
下午13点,为了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的战斗,团队成员乘坐公交车抵达了阳澄湖地区红色地标——张家浜战斗纪念碑。走近纪念碑,成员们依稀地看到一位新四军战士,右手紧紧握住手榴弹,怒视着前方。成员们通过背后的碑文了解到:1940年12月13日下午,新四军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与据密报前来侵袭的日伪军激战于蜻蜓堰。敌人凭着装备上的优势和不断增援的兵力,疯狂进逼。江抗不畏强敌,奋起反击,至傍晚,江抗二支队在驻东张家浜村的一支队火力掩护及当地群众支援下撤出战斗。这场战役历时两个多小时,毙伤敌人数十名,“江抗”19名干部战士及4名支前群众为国捐躯。
据老一辈人讲,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雕像的原型,就是张家浜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关于那场战斗,团队成员找到了一位守护人——王生文。王生文先生的祖宅原来就在“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的后面,他108岁的老父亲就是那场战斗的见证者,他的哥哥就出生在那一年。“我们都是听着这段红色历史长大的,我的父辈讲给我们听,我们再讲给我们的子孙辈。”王生文先生说。他成了这座纪念碑的守护人传承着阳澄湖畔的“红色记忆”。
三、参观战斗碉堡,重温红色足迹
下午返程期间,团队成员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附近有几座战斗碉堡,在村委会的电话咨询及老一辈村民的带领下,成员们拨开树叶和杂草,略显破败的碉堡群才露出真容。
团队成员首先看到的是碉堡群中的东塘碉堡,东塘碉堡为四方形,高约9米,底部全长约28米,厚约2.5米。碉堡主体采用灰砖夯筑而成,墙体加固加厚,防弹抗炮,并设有哨口、瞭望洞、枪眼等防御性建筑构件。通过当地村民的介绍,成员们了解到碉堡群背后的故事: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向驻守闸北的国民党十九路军进攻,十九路军为防日军从背后袭击,紧急在上海后方地带筑碉堡封锁水路,阻击日军偷袭。东塘碉堡尽管在抗击日军侵略军进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却见证了侵略者的侵华罪行和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决心。
在东塘碉堡周围,团队成员观赏到了渡船桥,在抗战时期,阳澄湖地区发生了洋沟淡战斗,张家浜战斗等,当地人民就是用船只连成桥配合“江抗”抗击敌军。渡船桥还原了战争年代的“桥”,让人们感受烽火年代场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通过这次活动,苏州相城队成员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这些精神激励着大家牢记当今生活在和平年代,作为青年人的初心使命。鞭策着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和努力,弘扬艰苦朴素精神,凝聚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14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书山勤径,学海泛舟
- 2023年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千里归鸿志愿服务队走进泰安市岱岳区辛家庄展开调研工作。调研发现人们对社交媒体使用的习惯的有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
- 心系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2023年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千里归鸿志愿服务队走进泰安市岱岳区辛家庄展开调研工作。调研发现人们对如气候变化的认知关注程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
- 以青年之力,点亮微心愿
- 8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千里归鸿志愿服务队走进淄博张店开展了一项乡村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和努力,改
- 大学社会实践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