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雕版印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青年力量,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五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成“传不朽镌印”实践小分队,前往扬州市邗江区开展“传不朽镌印,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推动优秀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展现中华文化风范。
追寻历史足迹,探寻雕版印刷文化之美7月22日上午9点,实践团队来到了扬州市广陵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达到200亩,里面保存着各式各样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在博物馆中体现的淋漓精致。领略了运河文化后,实践团队开始了本次的实践,探究雕版印刷文化在运河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实践小队共参观了12个展馆,每个展馆都各具特色、主题鲜明。其中第七个展馆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也从中找到了雕版印刷板块,充分了解到其在运河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雕版印刷“二十四节气”展品 通讯员 吴刘念 供图7月23日上午9点团队来到了位于邗江区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雕版印刷的历史长河,里面详细地介绍了雕版印刷始唐兴宋的历史发展轨迹。队员们仔细查看了这些充满历史底蕴的古老印刷作品,欣赏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令队员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馆内对雕版印刷的制作流程介绍的十分详细,不仅有沙盘人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古代人们制作雕的情景,还有3D投影以及VR技术供游客清晰了解它的制作流程。
图为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雕版印刷历史文物 通讯员 吴刘念 供图在参观完整个历史时间线之后,团队来到了博物馆二楼的中央。在这里,三位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为游客展示雕版印刷的制作工艺。团队驻足许久,观摩传承人朴素而不失优雅的技艺:拳刀、铲凿、木槌,在传承人的手上各显神通,木板上勾勒出历史的轮廓;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握刀,左手推行,横竖间描绘千古江山风云,撇捺中凝固沧桑岁月永恒。实践团队对于其中一位非遗传承代表进行采访,咨询了关于雕版印刷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更好的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等问题。同时实践团队也有幸能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雕版印刷制作,虽然只是几个简单步骤,但其中奥秘无穷,队员们从中收获颇丰。此次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队员们对于雕版印刷的制作以及文化内涵又有了新的认知与理解。
图为与非遗传承人的合照及队员制作的印刷作品“兔” 通讯员 吴刘念 供图 走进大街小巷,探求非遗文化保护与宣传的深入人心7月25日上午9点,实践团队来到了邗江区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为团队讲解了政府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所出台的多项政策共22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扬州市文化馆。之后团队前往扬州市古籍刻印社进行详细的采访。工作人员都对实践团队为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及宣传的认真态度表示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希望广大年轻人能够参与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保护行动当中来。
7月26日至7月27日,实践团队分别前往了扬州市邗江区的文化市场、非遗集市以及当地著名古街东关街。这里分布了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工艺品店铺,实践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前往多家店铺,队员了解了雕版印刷工艺品的相关情况,主要的销售人群多为中年人及老年人,购买用于收藏价值,市场前景并非十分广阔。在此之后,实践团队前往了当地各大公园以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其中调查人群多为学生、中年及老年人。通过调查发现当地人能够清楚地回答出扬州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不清楚具体是如何保护的。同时大多数人对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缺乏了解,只有少数人对雕版印刷的发展史略知一二。
7月28日至7月29日,团队成员们对此次实践调查进行了整理。雕版印刷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政府在保护措施方面也有所建树,但是对于雕版印刷等非物质文化宣传力度仍然不足、保护力度仍然欠缺,除此之外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古人以己为刀来镌刻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传承之火生生不息,而青年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需要将他们镌刻在心中,牢牢记住。希望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社会上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青年人来保护和传承雕版印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热爱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为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实践成员的合影 通讯员 施豪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