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秀荣”,传承红色+非遗文化、探寻多元化乡村振兴建设

作者:武彤彤 胡凯 孟钇辰 来源:武彤彤 胡凯 孟钇辰
走进“秀荣”古城,传承红色+非遗文化、探寻多元化乡村振兴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山西忻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八路军总部及众多党政机关均设于此,但是目前为止,这样的一个革命老区的文化历史在山西省境内乃至全国中并未能够耳熟能详,且作为历史文化丰富的城市其旅游业经济占比并不高,同时存在很多未被重视、保护及利用的问题。
       为传承发扬忻州红色精神和非遗传统文化以此来振兴乡村经济发展,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表里山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至7月14日在山西省忻州市三县展开了为期十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重走重现红色足迹,感悟领会红色血脉
       
      在抗日战争时期,忻州是晋察冀、晋绥两大根据地的中心腹地,八路军出师抗战的第一个司令部在这里设立,平型关首战在这里告捷,忻口战役在这里打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和开国十大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进行过重要革命活动。一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行走出的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红色之路,我们重走了部分路线。
        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在对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放佛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飒爽英姿。纪念馆内展览和陈设的先辈们用过的物品和缴获的敌人的军刀,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看到了革命将士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徐向前元帅故居和徐向前元帅纪念馆,自2016年后长达七年,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实践团又来到了这里,在此聆听学习徐向前元帅伟大又不凡的一生。实践团成员追寻历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所见的一件件的战场文物,一张张的历史图集,让那个艰苦卓绝的革命创业年代再现在众人眼前,整个实践团无不感受到徐向前元帅心怀大爱、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
       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这段历史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周玳官邸,随着讲解员的叙述,周玳的生平事迹一件件在我们面前展开,了解到他既是一位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也是一位胸襟宽广的爱国贤士。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及雁门关景区,重温先辈的革命历程,感受革命先烈信念坚定、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受“中华第一关”的浓重历史。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代县毛泽东路居纪念馆。身临红色圣地,尽管伟人们住过的房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展物已有些成旧,墙皮也有些剥落,瓦楞上满是残缺,但是,面对这旧居,谁能不心生动容?我们应该带着路居馆内留下的信仰的种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保护传承忻州文化,绽放非遗绚丽色彩。
     
 实践团队到达忻州市五台县建安镇,在指导老师王老师以及建安镇镇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东建安村,在这里拜访非遗传承人,探寻五台“八大套”的奥秘,知晓了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春节期间,民间的高跷、跑车、旱船表演中,也常用八大套中的乐曲作伴奏。此外,农闲时亦自吹自打,自娱娱人。八大套亦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在禅门佛事赞偈仪式中演奏。
       代县以建设非遗产业——非遗工坊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非遗向非遗产业蜕变。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商品“畅起来”。杨氏古建、雁绣坊刺绣、雁剪阁剪纸、华亭琉璃是近年来代县发展起通过文化撬动,“软实力”化为“硬支撑”。在代县非遗文化馆,我们看到了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元素和遗产,其中包括雁绣,杨氏古建,推光漆等,这些非遗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忻州古城。行走在忻州古城,看泰山庙、财神庙、关帝庙、三义园、陈功祠堂、元好问祠堂的历史。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着忻州人民的智慧,每一段文字,都记载着忻州厚重的历史,每一块碑石,都散发着忻州文化的光辉和魅力。在这里,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交融并存。巍巍古城,讲述悠悠历史;活化改造,则延续文脉、描绘未来。
 
多样化乡村改造助力乡村振兴——五台县建安镇、岢岚县宋家沟乡
 
      建安镇有肥沃的水稻种植基地和莲菜种植地,当地政府及人民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文化协调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使农业多种功能化,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同时村里也大力发展机械化种植、引进新品种。村民们希望把把建安的稻米香味继续传承下去,把家乡建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农村,建设好五台小江南稻荷小镇。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山西,为山西转型发展掌舵,为百姓幸福生活领航。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总书记到过的忻州村庄,岢岚县的宋家沟村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调研。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改造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改造再到乡村产业的发展,宋家沟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从一个贫困村落转换为现在有着美丽乡村美誉的村镇。看到这些变化与改造措施,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当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建设中保留乡村味道、体现农村特色、传承农村文化,建设有特点的美丽村镇的实现措施,也实际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巨大成果。
      调研后发现了忻州的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相影响。让众人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身上的责任沉重。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精髓,对山西文化,山西红色精神进行学习和传承,学好忻州故事,讲好忻州故事,找寻了一些未被重视的红色文化遗迹并保护,感悟领悟红色精神。我们要利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非遗的保护和继承,让更多的群众通过不同形式对忻州非遗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传承的行列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勇担时代发展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周云 发布日期:2023-08-21 关注
大学社会实践推荐
  • 未成年与恶的距离
  • 未成年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大主流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成年给社会带来生机的同时,未成年的社会
  • 大学社会实践 08-21
  • 青春心向法,普法正当时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展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 大学社会实践 08-21
  • 护航成长之路 “典”亮法治未来
  • 为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2023年7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萤火探兴”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菏泽
  • 大学社会实践 08-21
  • 关注社会焦点,落实法治启蒙
  • 当前局势下,未成年法治教育的贯彻落实刻不容缓,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有利举措。然而经调查,当前我国未成年法治教育形势并不乐观
  • 大学社会实践 08-21
  • 情暖人心 爱暖人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