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倾盆大雨,今日的阳光倒好得有点出奇,我们实践团按计划来到了佛光寺。佛光寺,位于山西忻州五台县,被誉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有“亚洲佛光”之称,我们实践团也是因此慕名来感受来自古代先贤的智慧瑰宝。
佛光寺内谈不上香火鼎盛,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清,寺院里没有善男信女烧香还愿,磕头祈福,云雾缭绕的场面,空气明澈清新。庙宇的斗拱飞檐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悬挂在廊檐下的铜铃声音清脆,在寂静的寺院里回荡,和着鸟鸣声在春风中混成一曲天籁。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晦涩难懂,更没有所谓得道高僧给人“传授经法”,让人得了“功德”,失了“金钱”,有的只是一份超然脱俗,让人心生宁静。在一片三面环山的寂静寺院之内,每件事物都各司其职,游客认真参观游玩,僧人潜心修行、打扫寺院,就连花草树木都长势繁荣,给人们乘凉,供人们赏玩。人有时真该像一棵树。不管身处何处、何境,心安意定,专心经营自己枝条、根基,在适当的时候,开出自己的花朵。不刻意追求树外的虚荣,自然不会失意怅恨。这样看来,当初佛光寺的住持必是参透了其中的禅机,特意留这棵树在此供世人参悟吧。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实殿内具体模样如今已经记不大清,只是文殊殿的东边有一台阶,陡而峭,目测约呈60°的坡度,爬上去时不觉得有什么,下来使只觉得头晕眼花,令人望而生畏,这大抵是想让人对楼阶之上的庙宇更加敬畏而设的吧?
建于山腰的大殿为正殿,坐西向东,被称为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气势雄伟,是五台山最大的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佛光寺里一片宁静致远的景象,这可真是货真价实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是最古塔之一,名曰:初祖禅师塔。去之前就从网络上看到了他的模样,而真的实际看到它,拍到它,那感受又是另一番天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爱丽丝门罗的一句话:“大部分人们宁愿通过相机镜头,而不是用眼睛直观去看真正的景色。”若是我有幸让您看到这篇文章,那您便可以通过文章里的几张图片了解一番佛光寺的风貌,但若是我更加幸运,因为这短短几句文字激起了您去佛光寺看看的想法,那大抵就是这篇文章被写下来的职责所在了吧?
佛光寺东大殿的整体架构美的犹似蝴蝶,是那种远观时便觉美得引人注目,凑到近处细细观详一番之后仍感到玄妙非凡,东大殿之于中国,犹如金字塔之于埃及,卢浮宫之于法国,白金汉宫之于英国,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1937年6月开始的山西古建筑调查中,佛光寺的发现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兴奋不已,梁先生对“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存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东大殿从外部看,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建筑的一半,硕大的屋檐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鸟,粗狂有力,不免对古代祖先的智慧充满敬意。
出于对斗拱形状的喜爱与好奇,我参观完佛光寺回去之后特意去查询了资料,并进行了对斗拱的学习,对其每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区分和辨别,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分。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一组完整的斗拱,由五种构件所组成:斗、拱、昂、耍头、衬方头。对斗拱进行学习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说若是能掌握斗拱结构,那便算是中国古建筑入门了,这样看来,我也算半只脚踏进古建筑的门里了。
如果说初进佛光寺只感到来自自然的宁静,一番了解之后更感到来自古人智慧的震撼,小小的木头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灵巧,零件星罗棋布,形状凹凸有致,无论这木头经历怎么样的磨难和沧桑,它们在一起就无比坚固,不惧改变。正如我们华夏民族,不论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以物喻人,能制作出斗拱这种结构的中华民族又怎么会是等闲之辈呢?遗忘是文化的死去,传承是文明的赓续,正是有无数不知道姓名的中国人前仆后继,虽千万人吾往矣,才能有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这片遗世明珠,文化的接力赛前人已经跑完,他们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将这一棒交到了我们手里,青年本该如此,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都有自己奋不顾身的责任,每一个璀璨的瑰宝都值得被用心对待。这也正是我们实践团来到这里的目的,尽自己的萤火之微,我们始终相信,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点亮微光,微光会成为微光,然后一起发光,中国的未来必将一片光明。
忽的注意到,阳光在地上俏皮的跳着,原来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跑到了西面,太阳染红了晚霞,也染红了我们肩上的责任,丁达尔效应将有了形状的光落在了世上,拼凑出了这路遥马急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