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国革命史上绕不开的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起起伏伏,涌现出了无数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是一座不屈的英雄的城市。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6月30日至7月1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游红色足迹,学习革命精神”实践团队前往雨花台风景区、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山陵、渡江胜利纪念馆,进行以“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本次调研中,成员们身临其境感知那段浓墨重彩的革命岁月。一幅幅江山美景、一篇篇壮丽史诗,在这些红色景点里,他们缅怀先烈、铭记伤痛、学习精神,染上一片红。
英雄虽逝但不朽——雨花台风景区
图为团队成员在雨花台烈士群雕前的留影
6月30日8:00,队员们来到了雨花台风景区。南京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北部中华门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
步入雨花台烈士陵园北门,首先入目的便是建立在曾经北殉难处烈士就义原址处的烈士群雕,这里曾是国民党杀害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群雕上烈士们个个神情坚毅、凛然无畏,再现了先烈们恢弘高大的形象。成员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继续前行,拾级而上,便是雨花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是邓小平亲手书写的碑铭,背面刻着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随后团队共同参观了雨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大厅内篆刻了每一位可查的,牺牲在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姓名,馆内用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革命烈士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之后团队又在缅怀厅内集体默哀,以表示对革命先烈不朽功绩的感慨,以及对雨花英烈们最崇高的敬意。
深耕红色热土——梅园新村纪念馆
图为团队成员在梅园新村纪念馆门前的留影
走进院内,转头便能瞥见一旁的梅园新村31号,那是当年国名党特务的监视据点。穿过庭院,拾级而上,沿途经过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会客厅、小餐厅,在狭窄走道的尽头可以看到一个汽车间。一辆牌号为“京1645”的美国别尔克黑色小轿车静静陈列在这里,它用无声的姿态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动乱又充满希冀的岁月。郭沫若曾这样描写当时的环境:“仿佛在空气里,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而这辆车,便是中共为了甩掉特务监视专门从上海购买的。在险恶环境下,中共人员通过这辆车进行了多次行动,甚至还在这里会见过秘密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辆别尔克小轿车内接连上演,它成了南京谈判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重要见证。如今,这辆车早已驶出历史的纷繁烟尘,轰鸣不再。但它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却经久不衰。
时间的车轮以及滚动了七十多年,如今的梅园,岁月静好,绿意盎然。实践团队到来时,虽已过海棠花季,但四周仿佛依然弥漫着海棠花香。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于蒙蒙细雨中,就如周总理一般,伟大的人格超越时空,高尚的风范不泯岁月,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宝贵的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拼搏。
忆风流人物——中山陵
图为团队成员在孙中山纪念馆门前的留影
7月1日9:30,我实践团队一行抵达中山陵,其于1926年始建,1929年建成,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遥望天边的初升旭日,一行开始迈步踏上庄严肃穆的中山陵,走过静谧的林荫小路,路旁的棵棵参天大树许是都有了近百的年岁,不时从深处传来声声的鸟鸣,为这古树林里添了些活泼生机,来到了广场,第一个映入眼眸的,一定是那高大的三门石牌坊,其上的牌匾,是由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博爱”二字,宽大的牌坊、“博爱”的亲笔字,无一不体现着中山先生的包容宽阔的胸怀和他那崇高的革命理想。继续登阶,便来到陵寝之前,陵寝以青色琉璃瓦作顶,门额是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里面的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之上有着“民族”“民权”“民生”,再往里就是主祭堂,祭堂两壁刻有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黑壁金字,醒目非凡。最后来到了墓室,中央的圆形墓穴里,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走出陵寝,放眼看去,中山陵全景一览无余,壮丽非凡,包涵着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与憧憬。
团队一行人在参观孙中山纪念馆前,于馆前的孙中山雕像合了影,而在观馆之后,更加体会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与崇高。从医人到医国,从檀香山到紫金山,短短的一个纪念馆,却是中山先生伟大且曲折的一生,自始至终,孙先生从未放弃过革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蚀,他建立兴中会;面对袁世凯的篡夺,他坚决反对,开始讨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中山先生的号召,鼓励我辈不要放弃革命精神、要努力奋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挂云帆,济沧海——渡江胜利纪念馆
图为实践队参观渡江胜利纪念馆
7月1日14:00,实践团队一行抵达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兴建于2009年4月,为纪念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长江之滨、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已经成为南京市的一个红色地标。
走过胜利之桥,巨大的浮雕引入眼帘。浮雕上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奋力渡江,栩栩如生的动作和神态,让人仿佛穿越过去,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上,深切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艰辛,更感受到将士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渡江精神。再往里走,便是对渡江战役的详细讲解,以及各种在渡江战役中使用的物件,字里行间,器里物间,充满着老一辈共产党员对胜利的渴望,让我们看得心潮澎湃。来到广场,矗立在广场上的,是“千帆竞渡”红色群雕,形似风帆,又似红旗,它们拔地而起,静静地矗立于长江之滨,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渡江战役的夜晚,又指引新时代的我们带着雄风和豪情继往开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名解放军成功渡过长江解放南京,毛主席豪迈挥笔,写下了此事,纪念这一天。恰逢建党节,许多团队、队伍前来瞻仰先烈们的荣光。馆内的种种展品,无一不体现出这一战役的惨重: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渡江用的小艇舟.......而国民党军队又是占据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天时地利不在我党,但我们有人和!陈毅元帅也说过:这场战役,是群众百姓们用独轮车出来的。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百姓的帮助下,英勇作战,用自己的牺牲和鲜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次参观学习,既是一次红色资源探寻,也是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通过参观,队员表示,要将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