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同忆峥嵘岁月,砥砺奋进初心
漫溯岁月长河,追寻红色初心。曾几时,波涛汹涌的长江畔,响起抗战的号角;曾几时,庄严静美的三圣宫里,迎来红色的先驱;曾几时,圣人已乘鹤去,峥嵘事迹传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7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暑期实践团队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追寻红色记忆。
访—将军故居重庆张治中纪念馆位于土主镇三圣宫村。纪念馆占地面积5333.3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8平方米。“三圣宫”原是清代宗教庙宇,是宗教文化中少数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古建文物,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此设立乡间办事处,时任政治部部长的著名爱国将军张治中曾寓居于此。2008年1月,作为免费开放纪念馆对外陈列开放。

重庆张治中纪念馆脚踏山丘,园内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沿山路而上,可窥三圣宫威严痕迹,进门,张治中将军的石像巍峨屹立在广场,再拾梯而上,肃穆庄严的三圣宫映入眼帘,门前写着“觉路愿同登平平大啓皈依路,法門期共入朗朗宏開懺悔门”的对联,踏入旧居大门左侧的墙上,一个大幅的宣传画上介绍张治中的标题是《和平将军张治中》。三圣宫殿阁巍峨,白墙黑瓦,明柱素洁,闲池院落,曲径通幽,春山绿水, 雨打莲花。

馆内陈列着许多抗战时期张治中将军的手稿、公函,字如其人,苍劲有力,笔墨横姿,此外还陈列着将军使用过的器物,寥若晨星,朴实无华。踏入文物博物馆,“高山景行”的立牌赫然严前,这里陈列着众多历史文物,书法、瓷器、神龛、瓦片等美不胜收。透过罗列的器物,我们仿佛看见了抗战时期战火弥漫的销烟,看见了战士挥洒血汗,一切归于平静的祥和。
寻—英雄事迹 张治中将军,安徽人士,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人士。张治中生于1890年,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小时就读于私塾,聪明伶俐,深受老师器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张治中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7年,参加征闽战役,后因英勇善战,连续晋升为连长、营长。1924年受蒋介石之邀到黄埔军校入职。张治中秉性温和善良,不同于其余国民党军官对共产党持有怀疑和戒备的态度,他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并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萌发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1932年主动请缨,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挽狂澜于既倒。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与周总理密切联系。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极力劝说蒋介石,希望与中共携手确立未来的发展道路。

张治中将军一生与中国共产党交好,谋求国共和平相处,共治国家。他从未与共产党正面交手,双手没有沾染革命烈士的鲜血。甚至在新疆时期,接受周恩来的请求,营救出不少被囚禁的共产党员,并多次和中国共产党谈判,力求和平解决国共矛盾。他是当之无愧的“和平将军”。
张治中将军一生节俭守信,待人诚恳,周总理筹办婚礼时缺钱,张治中知道后,自掏腰包为一对新人置办酒席,还邀请不少黄埔好友一起参加。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治中先后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人大常委会、国防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会任职。张治中将军一直保持着节俭清贫的作风,不仅在生活上没有什么特殊待遇,连工资水平都不高,甚至紧缺时需要向别人借钱。
学—革命精神 时光岁月静静流淌,穿过岁月长河,追溯红色记忆,重拾老一辈革命道路。他虽为国军上将,手握重权,却重未与红军交手;他虽为人臣子,立场不同,却一直为国内和平奔走;他虽身处高位,深受器重,却一生节俭朴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宝剑出鞘,杀敌卫国。他有着军人的凛然伟岸,为我国家而战,为人民而亡。他有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审时度势,与共产党和平共事。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铸就精神的长城,一生无私地为祖国奔走呼号。他们去天上繁星,闪耀自己,照亮黑暗。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伴随悲伤,也不是所有的缅怀,都要用泪水来作为注解。以英雄为榜样,传先烈之精神才对英雄先烈最好的慰勉。新时代好青年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树凌云之志,担时代重任,敢登山越岭,能奋勇拼搏。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