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南学子寒假实践:返乡南滇,寻迹联大
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标志,在迁滇前又曾作为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停留。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西南联大红色文化寻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作为在长沙上学的云南学子,对西南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
2024年1月,团队成员们牢记“寻红色足迹,传先辈精神”的实践目标,在指导老师刘玲武德带领下群策群划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践考察方案重走联大路。此次寒假返乡,我们实地探寻考察了昆明市众多西南联大红色文化遗址,重温联大历史,赓续联大精神。
下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走进这所诞生于战火中的传奇大学吧!
山河沦落处,他们点燃知识的火种,于万古长夜里撑起漫天萤火
国泰民安时,我们重走联大的老路,在旧照遗址中瞻仰前辈风骨
联大博物馆 寻联大往事
实践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原国立西南联大旧址,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步入大门,闻一多先生的雕像伫立在民主草坪中央,凝望着他坚毅的双眸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却仍书声朗朗的年代。
怀着满腔崇敬,我们穿过那块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黑白牌匾,随着解说员的步伐走进了联大博物馆参观。
模糊的黑白照片、泛黄的文件、铜色的雕像、联大南迁路线图……这些文物静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那群在艰苦条件下仍投身科研学术的伟人们的故事。
是他们,让莘莘学子在战火中仍能幸得一堂礼弦歌;是他们,为中国学术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学术宝藏;是他们,为苦难的中国培育出了一代拥有先进思想和无畏斗志的精英人才……
博物馆里人满为患,大家都仔细地浏览着馆中的展品。其中一对母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女儿在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照片前滔滔不绝地向母亲介绍着,而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微微点头。
通过与她们的交谈,我们惊喜地了解到她们与联大也有颇深的渊源。这位母亲告诉我们,她原来曾是南开大学的学生,而女儿现在也正就读于南开中学。
“不论是我还是我女儿,在读书时都对西南联大的校史有所了解并充满了向往,这次来云南旅游,便一定要来联大的旧址参观一下,也算是圆了一个心愿。”我们还找到了一个用北京大学学生证与西南联大牌匾合影的女孩子,她告诉我们,北大也经常会组织相关讲座向学生们普及联大的校史。
走出博物馆,西南联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前摆满了鲜花、石栏上系着的红领巾随风飘扬着。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告诉我们,他们不仅用一次次游行、演讲向当时的百姓宣传先进思想,他们更是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以身报国。想到这里,我们对联大先辈们的崇敬之心又更深了一层。
文林街 拾联大碎片
闻一多先生故居、闻一多先生殉难点、先生坡、西南联大附校云南师大附小、红烛文学艺术走廊……借这次实践重走文林街,穿梭在一条条小巷中,我们找到了许多以前不曾关注到的联大地标。
东方书店 过老昆明生活
穿过热闹的昆明老街,我们找到了那座林徽因,闻一多,汪曾祺、李公朴等大家时常造访的东方书店。
它静静伫立在热闹的市声中,仿佛从未变过,到处都能看到曾经的模样。恍惚间,仿佛能看到众多名士穿行其中,将文化的火种和国家的未来小心翼翼地接过保存好。
点上一套西南联大下午茶,听着窗外车马喧嚣,在这里翻开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再读书中写的昆明的雨、小吃和西南联大的往事,另有一番滋味。
闻一多公园 感名士风骨
在远离市区的司家营,我们来到了闻一多公园。坐落其中的一座古朴的昆明传统“一颗印”民居建筑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先生的旧居。闻一多、朱自清在此居住期间,除指导研究生学习外,还继续学术研究,每周两天到城里的联大上课,需要来回步行30余公里。
在闻一多纪念馆里,我们阅读了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遇害后发表的最后一次讲演的全文。“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面对特务的威胁,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因为他相信,革命的力量是杀不完的,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
重走联大路,重温联大精神
今日我们幸得一堂礼弦歌,更应珍惜当下,刻苦读书
赓续联大精神,传递知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