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文化探索之旅
——穿越山东、河南、贵州、福建,感受传统年味
撰稿文案:年味捕捉计划队
为探索过年年俗,年味捕捉计划队跨越五省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年俗文化探索之旅。旨在深入挖掘我国各地的年俗传统,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记录,向广大读者传递浓厚的年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月4
日山东日照集市)
人间烟火处正是年味最浓时。山东的赶集是春节前夕的传统盛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是最好的生活博物馆,而山东过年赶集,正是一幅奔赴热闹喜庆、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画面。腊月二十五,古老的大地上涌动起人潮,年味散发自集市的每个角落,路边的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红纸对联迎风飘扬。赶集藏着家庭日常所需的年货,也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此时此刻,置身于热闹的集市,包裹在阵阵吆喝声中,眼前是为生活忙碌的脸。这里充满着最踏实的人间烟火气。这里升腾着最朴实、最真挚的人间烟火气。
(2
月5
日摄炸酥肉成品)
满耳滋滋声,是解馋的烟火味儿。接着,我们转战河南,探访了当地炸酥肉、卤肉的特色习俗。炸酥肉是河南传统过年美食之一,由淀粉和鸡蛋包裹进行反复烹炸。炸酥肉不仅延长了猪肉的保质期,还使猪肉更加美味。在河南传统的八大扣碗中,蒸酥肉扣碗,(即再次蒸已经经过烹炸的酥肉)最为著名,广受大家喜爱;过年卤肉也是河南年俗必备之一。与炸酥肉类似,由于过年需要存储大量肉类,生肉存储不便且经过冷冻影响口味,于是大家纷纷在大年二十六开始卤肉。卤肉步骤大致相似,将生肉炖煮长达一下午加入卤料和酱油。经过卤煮的肉肉质鲜嫩而且所需烹煮时间短,非常方便。
“过油过油,越过越有”。春节期间,河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些美食,寓意着新的一年家庭幸福美满、生活富足。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炸酥肉和卤肉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成为了河南人民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2
月9
日贵州楼前挂灯笼)
新年到,人声嘈杂,语笑喧阗,街巷古树灯火长明。挂灯笼是贵州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家家户户门前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挂灯笼是一种传统的装饰物,常见于中国的各种庆祝活动中。通常由纸、绸缎或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丰富多彩的形状和图案。挂灯笼可以悬挂在室内或室外,点亮后散发出温暖的光芒,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欢乐的氛围。在中国文化中,挂灯笼象征着幸福、团圆和吉祥,常用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也常见于庆祝婚礼、生日等场合。挂灯笼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夜幕降临时,点亮的灯笼将年映衬得格外喜庆祥和。
(2
月8
日万载烟花)
随后,我们踏足江西万载,那里的烟花璀璨夺目,技艺精湛,色彩绚丽,为世人所赞誉。春节期间,万载夜空如诗画般被烟花点缀,欢声笑语中,人们尽享视觉盛宴,感受新年的喜悦与祝福。万载烟花文化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不仅是燃放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在万载,烟花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庆典还是日常活动,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其制作技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2
月9
日福建新年祭祖)
(2
月15
日福建宁德游神照
摄@
卞和)
“多行善,常敬畏,举头三尺有神明”。祭祖游神是福建宁德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宁德除夕祭祖。从除夕前二天开始至除夕下午,各家各户备办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本宅祖宗。点烛上香。 香点完后烧元宝祭祖,点燃鞭炮。祭祖游神活动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之心。游神舞狮是福建、台湾、潮汕等地的特色民俗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十五,各地民众自发集结队伍,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抬神像出游巡境,巡视乡里,保佑民间平安。民众供奉香火炮竹,敲锣打鼓,抬出供品等物,在神灵经过的地方烧香祈福消灾。在游神队伍中,经常有舞龙舞狮、敲锣大鼓的才艺表演,热热闹闹,欢喜非常。图中敬奉的是三太子哪吒、关公和太上老君。神像被请入轿中,而福建当地游行的神灵根据镜内供奉的神灵为主,有的生前为善人义士,死后被敬为神明;也有其他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如大圣、妈祖、临水夫人等。
此次年俗文化探索之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更是我们身份认同和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许多传统年俗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共同守护和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