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对此,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与实现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学习基层干部方法经验,“青言振兴”实践团队员前往曲阜市书院街道东瓦窑头村、方家村,进行寻访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探寻经验方法,擘画使命蓝图。
实践开始前,为使后续实践工作开展更加顺利高效,避免不必要问题发生,实践队员针对实践主题展开线上讨论,进行相关工作的细则分工,如:记录、摄像等。实践队员通过整理搜集资料,不断完善实践过程,为实践开展做足充分准备。准备工作结束后,实践队员们集思广益,根据所学理论经验并结合当下具体实际,充分考虑文化程度、信息差、社会条件等因素,通过“纸质+网络”两种形式,制作了符合大众需求的调查问卷,方便后续数据收集。

随后,实践队员在一位青年前辈的带领下,来到曲阜市书院街道东瓦窑头村,走访村庄内村民,了解其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实践队员在沟通交流时,知晓了当地村庄发展的具体情况,得知当地以农业种植及畜牧业养殖为主,但村民的收入并不乐观。对此,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前辈向实践队员提出自身策略规划,希望相关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支持,与当地土地资源相结合,通过动物蓄养,农产品种植,宠物托管,提供狗舍猫舍等方式,实现双向的合作共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助农、扶农、富农。

了解过东瓦窑头村的实地情况后,下午,实践队员根据原定计划来到曲阜市书院街道方家村,拜访了方家村支部书记——毛宁。通过与毛宁书记交谈,实践队员发现毛宁书记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实践队员意识到,发展农业不只有改变环境因素这一种措施,还可以通过扩大其影响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毛宁书记采用直播带货等新型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村民售卖农产品,成功打开方家村的市场销路。毛宁书记说:“生产都能生产,关键在于找到销路,把产品卖出去”。在毛书记以及方家村民的不懈努力下,方家村成为曲阜市第一个引进大蒜种植技术的村庄,大蒜、蒜薹等产品被国家农业部食品安全中心命名为无公害蔬菜,大蒜、蒜薹获得绿色蔬菜证书,自1983年以来先后被曲阜市科学技术局、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命名为科技示范村。

实践队员在走访结束后,结合两村庄具体情况,对沿途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基层干部希望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意愿较高,并且已有相对成熟且可行性较高的计划方案,村民对于该方案认可度也较高,基本能做到积极配合,彻底贯彻实施。实践队员将会为两村庄的乡村振兴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实践队员会配合乡村基层群众干部展开宣传,进一步扩大乡村影响力,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利用知识所学,竭尽所能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农业,不断提升村民宜居水平。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青年干部,四字坚定而有力,实践队员在本次实践中体会到青年基层干部最朴实的模样,青春之路,始于足下。真心为民,报的是一腔热血,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数名基层乡村干部的砥砺奋发奋斗。原是如此,既知,便当听真言、学真知、悟真谛,在实践磨砺中守初心、担使命,不负韶华更不负自我,写好青春的问卷,用脚步去丈量大地,用奋斗去诠释青春。